[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成形梁类件的拉延模具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26836.0 | 申请日: | 2008-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2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虎春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2/20;B21D4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桐;王敬波 |
| 地址: | 518118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成形 梁类件 拉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冲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成形梁类件的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冲压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车辆中的许多覆盖件都是利用模具冲压而成的。然而车辆中有些零件由于形状结构较为复杂,因此成形较为困难。特别是由于目前车辆正朝着轻量化和节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采用高强板来制造覆盖件已逐渐成为趋势,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加强板的使用数量,减轻车身的重量,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然而高强板虽然具有强度高的优点,但屈服强度也比较高,相比普通板料而言,成形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回弹现象。
例如这样一种梁类件,如图1所示,其包括上表面1、分别连接于上表面1两侧的第一侧表面2和第二侧表面3、与第一侧表面2相连的第一凸缘面4、以及与第二侧表面3相连的第二凸缘面5。其中,该梁类件的两侧拉延深度不一,且一侧凸缘面较宽,也就是说,所述第一侧表面2的拉延深度大于第二侧表面3的拉延深度,且位于拉延深度较浅一侧的第二凸缘面5的宽度大于位于拉延深度较深一侧的第一凸缘面4的宽度。
这种梁类件在拉延过程中不好处理,容易又皱又裂,造成次品。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如图2所示,将拉延深度较浅的一侧延伸降下一个台,使之与拉延深度较深的一侧齐平,拉延后再通过修边工序将延伸的部分切除。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整体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并不适用,因为拉延时容易导致降台一侧的凸缘面6上严重起皱,而另一侧的凸模圆角处7出现破裂。
另一种方法是,如图3所示,将拉延深度较深的一侧的侧表面从中间折起,使之与拉延深度较浅的一侧齐平,拉延后再通过翻边工序将折起的部分翻下去。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高强板材料并不适用,因为打折位置(即凹模圆角处)8的压痕是硬伤,消除不掉,而且由高强板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所述折起部分经翻边后容易出现回弹现象,因此成型后的形状难以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成形梁类件的拉延模具,该拉延模具能够将梁类件一次拉延成形,并且能够避免板料回弹及破裂现象出现。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成形梁类件的拉延模具,所述梁类件包括上表面、分别连接于上表面两侧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与第一侧表面相连的第一凸缘面、以及与第二侧表面相连的第二凸缘面,所述第一侧表面的拉延深度大于第二侧表面的拉延深度;所述拉延模具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所述凹模和压边圈的对应位置上形成有拉延筋,其中,设置在拉延深度较浅一侧的拉延筋的条数多于设置在拉延深度较深一侧的拉延筋的条数。
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拉延模具可以一次拉延成形出所需的梁类件,而无需再进行修边工序或者翻边工序,因此简化了加工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由于只需制造一套拉延模具即可,而无需再制造修边模具或者翻边模具,因此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后续无需再进行翻边,因此也就不存在板料回弹的问题。
并且,由于设置在拉延深度较浅一侧的拉延筋的条数多于设置在拉延深度较深一侧的拉延筋的条数,所以可以对两侧的进料速度和进料时间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拉延初始时由于拉延深度较深一侧的进料阻力小于拉延深度较浅一侧的进料阻力,所以此时材料可以从拉延深度较深的一侧不断补充进来,这样可以保证一开始便先与拉延深度较深一侧的凸模圆角接触的板料不会出现破裂现象。之后随着拉延继续进行,拉延深度较浅一侧的材料越过了设置在最外侧的拉延筋,因此此时拉延深度较浅一侧的进料阻力骤减,材料可以从拉延深度较浅的一侧不断补充进来,因而可以保证直到拉延过程结束都不出现板料破裂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适用的梁类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表示利用一种现有技术成形图1所示梁类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表示利用另一种现有技术成形图1所示梁类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拉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表示通常拉延两侧拉延深度相同的梁类件时凸模与板料的接触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提供的拉延模具在第一中间拉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为表示本发明提供的拉延模具在第二中间拉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68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oll样受体3拮抗剂
- 下一篇:一种静注巨细胞人免疫球蛋白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