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泡茶桌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26490.4 | 申请日: | 2008-07-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1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 发明(设计)人: | 唐仲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仲湖 |
| 主分类号: | A47J31/00 | 分类号: | A47J31/00;A47J31/18;A47J31/40;A47J31/44;A47B3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泡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泡茶器具,确切地说是全自动泡茶桌。
背景技术
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人们泡茶的方式各有不同,口味也不一致,这主要由泡茶时间、茶水比例、水温、水质、流程等因素有关。
传统的功夫茶以手工操作为主,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经验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此,市场上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自动泡茶机。如中国专利CN200410041385.2公开的《自动泡茶机》,主要由泡茶机主体、设置在泡茶机主体上的支撑板、可分离地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冲茶杯、设置在冲茶杯内的过滤网构成支撑板下侧设置有保温杯,冲茶杯与保温杯之间通过水流通道相连通,水流通道内设置有水阀,泡好的茶汁可从茶杯流入保温杯内,保温杯内的茶水不会变凉。此泡茶机虽然可避免茶汁被氧化,但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较低,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
又如中国专利CN200720052238.4公开的《一种泡茶机》,主要由壳体以及电路单元组成,壳体上设置有烧水加热器、消毒加热器、饮茶器皿放置平台以及控制面板,电路单元设置在壳体内,具有微电脑控制单元、烧水发热管、消毒发热管以及抽水电机。此泡茶机同样存在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集烧水、投茶、洗茶、泡茶、保温、出茶、清洗功能于一体的全自动泡茶桌。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全自动泡茶桌,包括桌体及其内部的投茶器、泡茶杯、保温瓶、烧水器、茶渣箱以及饮水箱,所述投茶器位于桌体上桌面一侧的内部,泡茶杯在投茶器下方运行,其上设有水平驱动机构和翻转驱动机构,具有接茶、泡茶、清洗三个工位,其清洗工位的下方设有高压清洗喷头与饮水箱连通,饮水箱通过设置有水泵的管道与烧水器连通,烧水器底部出口设有电磁阀并通过软管与泡茶杯相连通,泡茶杯底部设有电磁阀并通过软管与保温瓶相连通,保温瓶的出水口通过设置有水泵和分配阀的管道与桌体周边的各个茶水出口相连通,桌体一侧设有控制台,其内部设置有固化有程序的CPU芯片,表面设置有液晶显示屏以及若干个控制按钮。
所述投茶器由储茶箱及其底部的投放驱动机构组成,储茶箱的底部呈漏斗形,投放驱动机构由外套筒、内套筒及调节活塞组成,外套筒固定在储茶箱底部,设有上茶口和下茶口,内套筒位于外套筒内部单一进出茶口,两者间转动配合,内套筒上设有在旋转过程中能够与上茶口或下茶口相对的进出茶口,调节活塞可前后伸缩地设置在内套筒中,内套筒由固定在外套筒上的电机驱动,调节活塞由固定在外套筒上的另一部电机驱动。
所述调节活塞与其电机之间通过齿轮、齿条或连杆机构传动连接。
所述投茶器共有三组以上,并排地组合在一起,并在底部设置共有的投茶口。
所述桌体上表面设有与各个投茶器的储茶箱相对应的翻盖。
所述泡茶杯的水平驱动机构由支撑泡茶杯的导轨和行走电机组成,导轨位于泡茶杯两侧,与泡茶杯两侧的支撑套筒滑动配合,行走电机通过齿轮、齿条或连杆机构与泡茶杯一侧的转轴相连接,翻转驱动机构的翻转电机与泡茶杯另一侧的转轴相连接。
所述泡茶杯带有常开的弹性顶盖,其泡茶工位的上方固定有相应的下压部件。
所述茶水出口位于桌体周边的各个凹位中,其上设有与控制台相连的按钮。
所述保温瓶和烧水器内分别设有水位感应器以及温度感应器。
所述桌体上桌面的中部设有电磁炉和清洗茶杯的水盘。
本发明根据传统的泡茶方法,将其泡茶时间、水温通过电脑编程,代替人工操作,集烧水、投茶、洗茶、泡茶、保温、出茶、清洗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全自动完成,可按照个人习惯来调节茶的浓度,泡茶水温、时间自行调节,不必担心茶叶浸泡时间过长,泡好的茶水储存在保温瓶中,随喝随取,使用者接续不到沸水,非常安全,实现真正人性化设计,充分享受品茶乐趣,可冲泡乌龙茶、铁观音、龙井、红茶等茶叶,适用于茶楼、餐厅、办公室或住宅等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上桌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正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后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泡茶杯处于接茶工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泡茶杯处于泡茶工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泡茶杯处于清洗工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投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投茶器的调节活塞处于最右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投茶器的调节活塞处于最左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调节活塞与内套筒的配合过程示意图;
图12是内套筒转至进茶口朝下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仲湖,未经唐仲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64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