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供给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6101.8 | 申请日: | 200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5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金丸茂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37/10 | 分类号: | F02M37/10;F02M3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供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燃料箱内的燃料向车辆用内燃机的喷油器等 中加压输送的燃料供给装置,详细地说,涉及该燃料供给装置的小型 化。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捕捉燃料中含有的尘埃等夹杂物,并使该燃料稳 定地供给至例如安装在发动机上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油器中时,首先 利用安装在燃料泵的吸入口上的、例如由尼龙等的网形成的网眼较大 的粗滤器,去除燃料箱内的夹杂物。然后,对通过该粗滤器的、或在 构成燃料泵的电动机部中产生的包含电刷、转换器等的磨耗粉末的夹 杂物,通过配置在燃料泵的下游侧(沿燃料流路观察,是指燃料泵的 下一级)的高压过滤器,例如纸制的过滤部件进行捕捉。
此外,众所周知为了向前述喷油器的稳定供给,必须将由高压 过滤器过滤后的燃料维持在规定的压力,该压力调节装置,即压力调 节器配置于高压过滤器的下一级。
但是,除前述粗滤器外,其他部件的配置部位在燃料箱的内外 均可,但为了燃料箱和内燃机之间的所谓燃料输送系统的简洁化,并 且,也为了避免从维持规定燃料压力的压力调节器排出的剩余燃料高 温化,通常将在燃料泵的基础上还包含高压过滤器以及压力调节器的 模块化的“燃料供给装置”配置于燃料箱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及2)。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44279号公报(第2页右栏第45行~ 第3页左栏第13行,图1)
专利文献2:特开平8-334071号公报(第3页右栏第5行~第 19行,图1)
发明内容
从这些专利文献的附图中也可了解,为了将高压过滤器及压力 调节器组入“燃料供给装置”中而模块化,不得不使其外形,特别是 在燃料泵的外径尺寸方向上大型化。因此,必须使燃料箱的开口孔径 与模块相应地增大,存在燃料箱本身的气密性或强度降低的缺点。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对于高压过滤器之后 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的流路(标号为24b),作为该发明的要点,为 了提高利用网进行水分捕捉的效率,使其面积(标号为S2)增大, 即增大流路空间,但是这样,容易由压力调节器在调压时产生的振动, 在该标号24b的部位引起共振,其结果有可能导致从燃料供给装置发 出声音。
根据最近的技术改进,具有减小从车辆、特别是从将汽油作为 燃料的汽车发出的所谓噪音的趋势,这不仅是依靠发动机的振动或噪 音降低,并且很大程度上依靠发动机起动装置及车辆用发电机的改 善、电磁阀的动作声的降低、以及由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等构成的动力 单元的弹性支撑结构,其结果自然会使车辆的静音性进一步提高。
由于该静音性大幅影响车辆的感官质量,所以对于负责向喷油 器稳定进行供给的燃料供给装置的伴随其驱动产生的动作声也不例 外,需要避免由于前述共振产生的声音从燃料箱传播出来,进一步传 播至车内,而导致感官质量下降,即由于对驾驶员等造成的不安、不 快感,而导致车辆的舒适性或适销性降低。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 实现小型化,同时抑制剩余燃料从压力调节器排出时的噪音的燃料供 给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燃料供给装置具有:凸缘,其安装在燃料箱的上 部开口上;燃料泵,其经由粗滤器将上述燃料箱的燃料吸入并喷出; 高压过滤器,其对从该燃料泵喷出的燃料进行过滤;以及压力调节器, 其将由该高压过滤器过滤后的燃料的压力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上述 高压过滤器设置于第一空间部内,该第一空间部是通过在上述凸缘上 一体成型的过滤器壳、和用于插装泵保持体的过滤器罩而得到的,该 泵保持体用于保持上述燃料泵和压力调节器,同时,在利用上述凸缘 及过滤器罩而获得的第二空间部中,形成使由上述高压过滤器过滤后 的燃料到达上述压力调节器的回流流路,并且使上述回流流路的轴线 在上述凸缘侧和上述过滤器罩侧不一致,此外,在上述第二空间部的 上述凸缘侧设置与上述回流流路的轴线平行的隔板。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如上述说明所示,可以提供对车辆的感官品质的提高起 很大作用的低价且小型的燃料供给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燃料供给装置101的外观斜视 图。
图2是图1的剖面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图1的紧固前的分解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61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