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EL发射接触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5254.0 | 申请日: | 2008-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4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山内一人;村山靖典;田中贞彦;泷泽敬太郎;山野上耕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伟世通日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7/96 | 分类号: | H03K17/96;G09F9/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本良;文 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el 发射 接触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与接触开关结合的EL的EL(电致发光)发射接 触开关,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设置有多个接触探测电极的EL发射接触 开关。
背景技术
接触开关已经被常规地知晓,这些接触开关设置有用于探测部分 人体与电极的接触或相邻近的传导电极。在这些接触开关中,电极用 作电容传感器,并且基于由人体和电极的接触所引起的电极的阻抗(静 电电容)的变化,来探测接触开关的开启/关闭操作。
还存在已知的EL发射接触开关,其中接触开关与有机的或无机的 EL器件相结合,用于从其中的磷光体发光,以便当探测到人体和电极 的接触时,光可以从电极发出。例如在未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 H05-135654号中(下面称为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种类型的接触开关。
图3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接触开关的主体的实例的示意性剖 视图。如图3中所示,接触开关的主体具有透明的电绝缘基片2、形成 在基片2的表面(上表面)上的透明电极5、和覆盖电极5的上表面并 形成接触表面的透明绝缘膜6。
而且,EL层1形成在透明的绝缘基片2的背面(下表面)上。通 过从基片侧向下,依次层压透明电极1a、磷光层1b、绝缘层1c,以及 背电极1d而形成EL层1。当交流(AC)电压施加在两个电极1a和 1d之间时,EL层1发光。
所发出的光传播经过透明电极1a、透明绝缘基片2、透明接触探 测电极5和透明绝缘膜6,以到达接触开关之外,因此使操作者能够通 过发出的光的帮助而容易地定位透明绝缘膜2,并且用他/她的手指接 触该开关。当操作者的手指接触透明绝缘膜6时,连接到透明的接触 探测电极5的接触判定电路,其未示出,探测阻抗或电容的变化,并 判断透明绝缘膜6被操作者所接触。基于该判断,可以执行连接到接 触判定电路的设备的开启-关闭控制。
但是,该接触开关实质上需要用于驱动EL层1发光的一对电极 1a和1d,以及透明的接触探测电极5。因此很难减小接触开关的厚度, 并且也由于电极层的数量很大,成本增加。
作为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日本专利申请3284259号(下面称为专 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EL发射接触开关,其中接触探测电极和EL驱 动电极被合并成一个普通电极,由此能够减小接触开关的厚度。
图4示意性地示出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EL发射接触开关的构造。 如图4中所示,接触开关的开关主体10包括EL层1,该EL层1是具 有磷光层1b和夹在透明电极(表面电极)1a和背电极1d之间的绝缘 层1c的层压片。EL层1形成在绝缘基片3上并且覆盖有透明绝缘膜6。 透明电极1a既用作接触探测电极也用作EL驱动电极。
而且,接触判定电路100和彼此平行的EL驱动电路200连接到接 触开关10。接触判定电路100探测透明电极1a的电势的变化,以便由 此探测操作者的身体的一部分与透明绝缘膜6的接触。EL驱动电路200 基于透明电极1a的电势而输出AC电压,以便引起EL层1发光。
除接触判定电路100和EL驱动电路200之外,开关主体10进一 步设置有驱动控制电路300。接触判定电路100根据来自驱动控制电路 300的控制信号而操作。而且,接触判定电路100被设置为基于透明电 极1a的电势VA和接地电势VG之间的差值的变化,来检测操作者的 手指与透明绝缘膜6的接触。当由接触判定电路100探测到操作者在 透明绝缘膜6上的接触时,驱动控制电路300驱动EL驱动电路200, 以便在电极1a和1d之间施加AC电场,由此控制来自EL层1的光的 发射。
能想到诸如上述的那些开关的接触开关被应用于安装在汽车的乘 客舱中的设备(特别是,音频设备或空调)的控制面板。但是,使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很难减小接触开关的厚度,并且因此, 所公开的接触开关不适于使用在例如汽车的音频设备或空调的控制面 板中。在专利文献2的情况中,如果被使用的接触探测电极(透明电 极1a)在数量上是一个,那么没有问题产生,但是所公开的技术在多 个接触探测电极存在于相同的面板中的情况下,例如用于汽车设备的 控制面板中,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伟世通日本有限公司,未经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伟世通日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52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