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缨海棠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4757.6 | 申请日: | 2008-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2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沈永宝;游小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C12N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建清 |
地址: | 210037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棠 组织培养 快速 繁殖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林业中通过组织培养的植物再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缨海棠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苗木的生产方法。
二、背景技术
红缨海棠(Malus ‘Hongying’),属蔷薇科苹果属落叶小乔木,是南京林 业大学2007年选育的海棠新品种。海棠是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 植物,为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极少数种生长于亚热带地区,呈半常绿乔木,分布 在横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纬20°~50°之间的区域内。全世界约有50个种, 我国约有23各种,其中16个为特有种,常见的有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海棠果(Malus prunifolia)、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等。
海棠春可赏妖艳花姿,花色有绯红、粉红、浅红、白色及复色等;秋可观累 累硕果,红黄相映,晶莹剔透,如珠似玉摇曳枝头,又或果实硕大、芳香扑鼻, 极具特色。因而,海棠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历代都作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观赏 树种应用于园林中。古典园林中海棠多孤植、对植、丛植,可以充分展现海棠的 花、叶、枝、干及果的单体美,现代园林中海棠的种类选择和配置形式则须视造 景需要和空间大小而定,小型空间宜选择株型较小的海棠品种,如山荆子、日本 海棠,孤植或三五丛植。大型空间选择西府海棠、湖北海棠、垂丝海棠等株型较 大的种类群植或片植,造成远看花开似锦,近看则树影婆娑、枝柔花丰的景观。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观赏海棠品种据统计约有900多种,我国虽是海棠的分布中 心,拥有较多种,但长期以来海棠的繁殖和栽培技术比较落后,其园林绿化上广 泛应用的仍是几个传统品种。
红缨海棠是一集观叶、观花、观果于一体的海棠新品种,其小枝红色,新叶 紫红色,密披白色绒毛,花紫红色,花期3~4月,果期5~10月,果实较大,成 熟后紫红色,在园林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红缨海棠培育处于初级阶 段,主要采用嫁接、扦插等传统方法进行苗木繁殖,但繁殖系数很低。
组织培养苗木繁殖技术,是目前林木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特点 是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数高、经济高效、管理方便、生长周期较短、且不受地 区、气候的影响,可以及时提供大量优质种苗等优点。
由于不同树种,甚至同一树种、不同品种的林木,其组织培养方法也有很大 差异。目前,国内外虽然已有多个树种的组织培养苗木繁殖技术专利和报导发 表,由于红缨海棠完全是一个林木新品种,因此,目前尚无红缨海棠组织培养的 文献报道。寻找并探索红缨海棠这一林木新品种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是当 前快速繁殖、推广红缨海棠这一优良林木新品种的迫切任务。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当前红缨海棠培育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采用嫁接、扦插 等传统方法进行苗木繁殖,但繁殖系数很低的状况,寻找并探索红缨海棠这一林 木新品种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红缨海棠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以当年生枝条为外植体,经过无菌处理、接种启动培养、分化培养、增殖培 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后获得幼苗。接种启动培养、分化培养、增殖培养使用 的均为N6基本培养基,生根培养使用的为大量元素减半的1/2N6基本培养基。
N6基本培养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 者所设计)和MS基本培养基(Murashing and Skoog medium)、WPM(Woody Plant Medium)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基和GD(Gupta and Durzan medium)基本培养 基等常用生物组织培养基一样,也是林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常用的培养基配 方,其特点是低N、Mg2+、Ca2+、NH4+,高K+,并具有较高的NO3-/NH4+,因为 铵这一营养成分可能对有些培养物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本发明中使用的N6基本培养基和1/2N6基本培养基的具体配方如下:
N6基本培养基
大量元素
KNO3 2830mg·L-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47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温碳化炉内进气孔清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构建解析WAP页面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