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弹性填料在池塘中构建微生物膜净化水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3359.2 | 申请日: | 200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3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家长;吴伟;胡庚东;孟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C02F3/3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08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弹性 填料 池塘 构建 微生物 净化 水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弹性填料在池塘中构建微生物膜净化水质的方法,具体地说是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池塘生态系统因其结构简单、可控性强而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要水体,在我国的渔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的多数池塘养殖秉承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即以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来获得高产量和高效益。在这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含量猛增,水质恶化,污染日趋严重。为了改善水质和防止病害,目前主要的技术手段是加大换水量和使用鱼药。加大换水量一方面浪费了水资源,同时外排的养殖污水给养殖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而鱼药的使用虽然取得了应急治疗的效果,但更多地带来了诸如抗药性、在水产品和环境中蓄积残留等生态后果。因此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虽然能保证一定的产量,但养殖质量和养殖效益并非能得到保证。
现有的池塘养殖中水质环境基本处于较恶劣的状态,所采用的修复技术主要是换水、使用化学水处理剂和微生态制剂。换水一方面浪费水资源,另一方面对养殖外环境可能造成污染。使用化学水处理剂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往往是短期的,不稳定的,且成本较高。而目前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多采用微生物的游离细胞直接加入水体,因游离细胞在水体中的生存和活力、定殖和流失等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故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往往不太稳定,有时甚至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上述这些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随着国家对水资源管理和水产养殖污水排放要求的逐步提高,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一部分已越来越受重视。在此情况下必须寻求一种新型高效的、使用方便和稳定的池塘养殖水体的修复技术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利用弹性填料在池塘中构建微生物膜净化水质的方法,通过将弹性填料引入池塘水体,并以水体内的土著微生物和引入的外源微生物作为微生物源,建立池塘固定化微生物菌膜,以此实现高效的水体环境原位生物修复,减少换水率,节约水资源,减轻水产养殖污水对外环境的生态压力,从而提高池塘养殖的质量和效益,
本发明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一种利用弹性填料在池塘中构建微生物膜净化水质的方法,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在养殖池塘中央横向悬挂弹性填料,弹性填料上端用绳子固定,下端用重物体系住;当水温为20~30℃时挂入池塘水体,并同时泼洒微生态制剂,每亩养殖池塘水面每米水深每7~10天使用300~500g,25~35天形成固定化微生物膜;固定化微生物膜形成后每25~30天每亩每米水深使用微生态制剂300~500g,以维持微生态制剂对池塘水体的补充。
所述的弹性填料采用生物刷。
所述的生物刷长度为:90~110cm,每40~50根为1m3。
所述的重物体为砖或石块等。
所述的微生态制剂采用利生素。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应用于池塘养殖后,可利用弹性填料巨大的表面积,吸附水体中的土著微生物和外源添加的微生物,在弹性填料上构建固定化的微生物菌膜。利用固定化微生物膜上多种不同生理类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快速强力地分解水中多余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元素,有效地降解残饵、代谢排泄物,减轻池底的黑臭现象,显著增加池塘水质溶氧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去除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抑制有害藻类的繁殖,减少了池塘富营养化的程度,修复了池塘环境,改善养殖生物的生存条件,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本发明应用后,池塘水质明显改善,可达到不换水或少换水的目的。即使换水,外排的养殖用水也可达到淡水养殖排水标准。因此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技术下养殖的水产品无污染物和药物的残留,品质质量大幅提高。本发明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维持时间长、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受外界干扰小等特点,可显著提高池塘养殖水质的净化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发明将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本发明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本发明在养殖池塘的中央横向悬挂弹性填料并泼洒微生态制剂来构建固定化微生物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33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力清洗设备的自清洁装置
- 下一篇:具有重力开关结构的研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