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零排放燃油燃气锅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3244.3 | 申请日: | 200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9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市江南锅炉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8 | 分类号: | F23C1/08;F23J15/04;F23J15/06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春松 |
地址: | 215634江苏省张家港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放 燃油 燃气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锅炉,尤其涉及到一种零排放燃油燃气锅炉。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燃油燃气锅炉与燃煤锅炉相比,排放的烟气中的污染成分——烟尘、SO2、NOx、TSP、CO要少得多;在能源利用上,其热效率按照燃料低位热值可高达90%以上(按照燃料高位热值,对于天然气燃料为80%),比燃煤工业锅炉高5~10%。因此,燃油和燃气能源的利用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使用燃油燃气锅炉进行热转换时,燃油燃气锅炉排放的烟气温度通常在150~250摄氏度之间,烟气中蕴含了大量热量随着烟气散失掉了——这部分热量通常要占到燃料总热量的10~20%;此外,在燃油、燃气中依然含有少量的硫及硫的化合物,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氮和氧发生反应,而当用燃油作为燃料时,还会产生部分碳黑悬浮物(TSP)。由此可知,燃油燃气锅炉的烟气排放还远没有达到环保标准,而且烟气中的大量热量也没有得到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清除烟气中的污染成分的零排放燃油燃气锅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零排放燃油燃气锅炉,包括:锅炉本体和与锅炉本体相连的燃烧装置、以及通过烟气管道与锅炉排气口相连通的排烟装置,锅炉本体中设置有受热传热面,所述的排烟装置包括洗涤塔、循环净化机构和酸碱中和机构,循环净化机构包括循环泵、以及分别设置在塔室顶部和底部的喷淋器和酸碱中和池,循环泵通过进液管与酸碱中和池相连通、通过出液管与喷淋器相连通,酸碱中和池设置有溢流口,酸碱中和机构包括设置在酸碱中和池中的酸碱度检测器和与酸碱中和池相通的酸/碱液配送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进一步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回收烟气中的余热的零排放燃油燃气锅炉。
为解决上述进一步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所述的进液管或出液管的管路上设置有余热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从锅炉排气口出来的烟气经过洗涤塔将烟气中的烟尘、SO2、NOx、TSP、CO等成分清除掉,使得从洗涤塔中排放出去的烟气达到环保标准,实现了污染零排放;另外,还通过设置余热回收装置,将烟气中的余热加以回收,从而实现了热量零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燃烧装置,2、受热传热面,3、锅炉本体,4、内腔,5、工作介质入口,6、工作介质出口,7、烟气管道,8、洗涤塔,9、喷淋器,10、酸碱中和池,11、进液管,12、循环泵,13、出液管,14、锅炉排气口,15、酸/碱液配送器,16、余热回收装置,17、溢流口,18、排烟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零排放燃油燃气锅炉,包括:锅炉本体3与和锅炉本体3相连的燃烧装置1、以及通过烟气管道7与锅炉排气口14相连通的排烟装置,锅炉本体3中设置有受热传热面2,受热传热面2与锅炉本体3之间形成用于盛装流体工作介质(通常为水和水蒸汽)的内腔4,锅炉本体3上还设置有与内腔4相通的工作介质入口5和工作介质出口6,所述的排烟装置包括洗涤塔8、循环净化机构和酸碱中和机构,循环净化机构又包括循环泵12、以及设置在洗涤塔8的塔室顶部的喷淋器9和设置在洗涤塔8的塔室底部的酸碱中和池10,循环泵12通过进液管11与酸碱中和池10相连通、通过出液管13与喷淋器9相连通,酸碱中和池10设置有溢流口17,酸碱中和机构又包括:设置在酸碱中和池10中的酸碱度检测器(图中未画出,但这并不影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施例的理解)和与酸碱中和池10相通的酸/碱液配送器15,本实施例中,酸/碱液配送器15中盛装的是碱液;在所述的出液管13的管路上设置有余热回收装置16;当然,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16也可以设置在进液管11的管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市江南锅炉压力容器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市江南锅炉压力容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32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