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囊用织物及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3183.0 | 申请日: | 2008-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8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曹志丹;庄建国;土崎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02 | 分类号: | D03D1/02;D03D15/04;D06B1/00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 雷 |
地址: | 226009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囊 织物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用织物及生产方法。
技术背景:
近年来,安全气囊作为汽车安全备件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注。汽车发生碰撞时,司机和乘客会高速撞向方向盘等车内部件,受 到伤害。在汽车上安装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保护系统,可以在撞车时 把乘客约束在座椅上,限制乘客头部、胸部的移动距离,避免与车内 部件发生剧烈碰撞,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安全气囊可按碰撞方式、气囊数量和气囊触发机构来分类,但其 基本组成相同,主要由识别系统(传感器)、充气系统(气体发生器) 和气囊3部分组成。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由安装在汽车前保险杠上的 一对传感器来识别冲击强度,当超过预定强度时传感器将发出信号触 发气体发生器中的推进燃料,由此产生的高温高速气流将原先折叠安 装的气囊充涨展开,以保护司乘人员安全。当然,气囊的侧面有排气 孔,当乘员碰压膨胀的气囊时,气囊内气体被排出,原来膨胀的气囊 在排出气体后快速收缩,吸收乘员向前运动的能量,这就避免了乘员 被反弹回去造成第二次伤害。从汽车遭受碰撞开始,到气囊收缩为止, 所用的时间仅为120ms左右,从决定展开到气囊完全展开大约只需35 ms左右;,从气囊开始充气到完全充满的时间仅为30ms左右,在这种 情况下,就要求气囊的缝制部位有很强的抗滑移性能,即对气囊基布 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滑脱抵抗力。
在以往专利公开号CN101033569中,一种安全气囊的无涂层织 物,其特征是:经向和纬向滑脱抵抗力分别为350-850N和300-750N。 该专例提到了织物的滑脱抵抗力但其没有提到织物经纱和/或纬纱是 由2种或2种以上收缩性能不同的长丝组成。
专利公开号CN 1603174A中提出了一种轻质、具有低透气度的气 袋用底布,该底布是通过织造合成纤维的长丝并经收缩加工而制造, 合成纤维长丝中含有异形截面丝,异形截面丝的单丝截面扁平度为 1.5-2.0,气袋用底布在20KPa压力下的透气度在0.7L/cm2/min以下; 专利公开号CN1609300所记载一种低收缩聚酰胺纤维及使用该纤维 织造具有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高,且品质优异的气囊用无涂层织物。 上述专例都讲到了利用长丝的收缩性但都没提到织物的滑脱抵抗力。
在专利WO2005/045123里,记载了将有机硅组合物涂布到织物载 体上并交联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来成本的上升,不能满足汽车业界降 低成本的要求。
美国专利09/326368提出了用焊接接缝方式来提高缝制部位与 基布的滑移抵抗力,但是由于织物焊珠不完全牢固,损害了聚合物焊 珠产生的密闭结构。专利WO2001/023219应用一种新的焊接的方法, 用缝合接缝加固,可以改善抗滑移抵抗力,但是由于该方法通常涉及 使织物下侧的薄膜与第二层膜处理过的织物相接触并处于高频能量 下,从而在两层织物之间的附着点处形成聚合物焊珠,增加后道工序, 带来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 展开时缝制部分滑移很小的气囊用织物及生产方法。
一种气囊用织物,经向和/或纬向包含收缩性能不同的两种或两 种以上长丝,收缩性能不同的长丝优选为2~5种。收缩性能是指长 丝的沸水收缩率,即合成纤维长丝试样经沸水收缩处理前后长度的差 数对处理前长度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L0-L1)/L0×100%
式中,L0为煮前长度,
L1为煮后长度。
一种气囊用织物,经向和/或纬向中收缩性能最高的长丝占总根 数的30%~70%,而且均匀有规律排列。当收缩性能最高的长丝占 总根数<30%时,织物加工后不具有高滑脱抵抗力的特性。当收缩性 能最高的长丝占总根数>70%时,织物加工后表面比较硬,气囊不易 折叠。若收缩性能最高的长丝不均匀排列时,加工后织物表面的物性 不均一,不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31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