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用完热水和自动清洗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热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1891.0 | 申请日: | 2008-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6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郭峰;付存谓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比丽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J2/05 | 分类号: | F24J2/05;F24J2/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完 热水 自动 清洗 空集 热管 太阳能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热利用领域,涉及一种能用完热水和自动清洗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热水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规的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贮热水箱、真空集热管和支架三部分组成,真空集热管的结构是采用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真空集热管结构,各真空集热管的开口端分别接入贮热水箱,而封闭端彼此相互独立而不能连通,进、出水口均设在贮热水箱上,系统可用热水仅限于贮热水箱中贮存的热水,真空集热管内贮存的热水均因无法排出而难以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同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最高水温却在逐年下降,水温下降是真空集热管内壁水垢的积聚增厚使其传热功能减弱所致。由于现有真空集热管的结构是一端封闭的,水在其中难以流通,年长日久,水中的钙镁物质沉积在管底和管壁,日积月累,水垢和水中的杂质将慢慢的沉积在真空集热管中,真空集热管最初的优良集热性能就会逐渐消失。用水管装在真空集热管上部水箱中,在用水时,始终不能将真空集热管内的热水放出,致使太阳能热水器内的水质恶化、滋生细菌,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充分利用,也就降低了热效率和热水器的有效容积。
发明内容
提供一种能用完热水和自动清洗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热水器,通过改变真空集热管和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采用双端开口的真空集热管,能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将进、出水管安装在真空集热管下部的用水箱上能使系统内被太阳能加热的热水全部流出利用,能使真空集热管内不积存陈水及水垢,热能充分利用,避免细菌的滋生,并提高热效率使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热水器能保持长时间的高效正常运行。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加速水在真空集热管内的流动,避免水垢在真空集热管管底和管壁的沉积,在真空集热管吸收热量时,利用热水上浮的原理,在太阳能热水器内部的水在换热过程中自动清洗真空集热管。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水,2为双端开口的真空集热管,3为双端开口的真空管,4为用水箱,5为进、出水管,6为排气、溢流管,7为贮热水箱,8为支架,9为用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对现有的真空集热管热水器结构进行改进。其特征一是它的真空集热管2双端是开口的;其特征二是它有两个水箱,贮热水箱7和用水箱4,贮热水箱7位于支架8的上方,用水箱4位于支架8下方,通过数根并列的双端开口的真空集热管2、真空管3按一定角度与贮热水箱7和用水箱4连接。其特征三是真空管3安装在太阳能热水器的中间,不具备集热功能。其特征四是用水管9安装在贮热水箱7的底部与用水箱4连接。由于本发明的真空集热管2和真空管3双端是开口的,上端插入贮热水箱7,下端插入用水箱4,贮热水箱7和用水箱4与双端开口的真空集热管2、真空管3形成了一个按附图箭头所示的环形通道供换热时流动。进水时,从进、出水管5向用水箱4注入自来水,当排气、溢流管6有水流出时,停止进水,在阳光的照射下,真空集热管2中的热水进入贮热水箱7,贮热水箱7底部的低温水从真空管3进入用水箱4,冷热水如此不断对流换热,因此,水中的钙镁离子化合物便很难沉淀在真空集热管内壁,更不会沉淀在管底,减少水垢的形成。用水时,从进、出水管5放水,高温水通过双端开口的真空集热管2和真空管3同时流出,由于真空管的管口高于贮水箱7,贮水箱7内的水通过用水管9将贮水箱7内的水全部流入用水箱4。完成通过换热和用水过程中自动清洗真空集热管和能用完太阳能热水器内的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真空集热管内结垢减少,避免太阳能热水器内水质恶化,有延长真空集热管使用寿命,永保使用效果等特点,尤其对水质较差的地域更具优越性。由于进、出水管安装在底部的用水箱,有利于建筑物的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比丽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比丽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18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