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4-二氢嘧啶-2-酮的室温无溶剂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1330.0 | 申请日: | 200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7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裴文;王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9/36 | 分类号: | C07D239/36;C07D239/4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嘧啶 室温 溶剂 合成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3,4-二氢嘧啶-2-酮的合成方法。
(二)背景技术
3,4-二氢嘧啶-2-酮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由于其独特 的结构和潜在的药理性质,具有众多的生物活性,可以制成降压剂、 钙拮抗剂、抗过敏剂,还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消炎等作用。 其中最具有生物活性的是Batzelladine生物碱,由于其能够有效地抑 制HIV膜蛋白gp-120和人类CD4细胞的结合,可成为治疗艾滋病 (AIDS)的很有潜力的先导化合物。因此3,4-二氢嘧啶酮及其衍生 物的合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最早合成该化合物是在浓盐酸催化下于乙醇溶液中加热回流乙 酰乙酸乙酯、芳香醛和脲三组分得到了3,4-二氢嘧啶酮,该反应产率 低(20-50%),反应时间长(24h左右)。为此,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 工作,不断寻找新催化剂和采用新方法来合成3,4-二氢嘧啶酮,如用 氯化锆,硼酸,固体酸,碘化钐,离子液体,多聚磷酸酯等做催化剂, 微波、固相等技术来促进反应进行。很多报道的方法存在缺陷,如试 剂昂贵、反应时间长、收率不高。此外这些反应都是在有机溶剂中, 高温下进行的,不符合绿色化学要求,造成了成本偏高。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反应收率高、产 品纯度好、过程环境友好、生产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的3,4-二氢 嘧啶-2-酮的合成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式(I)所示的3,4-二氢嘧啶-2-酮的合成方法:在无溶剂条件 下,式(II)所示的醛类化合物、式(III)所示的β-二羰基化合物和式(IV) 所示的化合物在酸催化剂作用下,搅拌反应,TLC检测,反应结束后 过滤得到滤渣,滤渣经洗涤、干燥得到产品;反应方程式如下:
式(I)~(IV)中,R1选自下列之一:C6H5、H、CH3、CH3CH2、4-O2NC6H4、 3-O2NC6H4,4-HOC6H4、C6H5CH=CH;R2选自下列之一:OEt、OMe、 Me、Ph;X选自O或S。化合物(IV)即为脲或硫脲。
本发明所述酸催化剂可选自下列之一:柠檬酸、草酸、甲酸、乙 酸、三氯化铁、氯化锌。优选下列之一:甲酸、乙酸、草酸、柠檬酸。
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投料物质的量比推荐如下:醛类化合物: β-二羰基化合物:化合物(IV):酸催化剂=1:1~1.5:1~1.5:0.05~0.30, 更优选醛类化合物:β-二羰基化合物:化合物(IV):酸催化剂=1:1: 1.5:0.1。
本发明的反应推荐在室温下进行,所述“室温”即指外界环境的 自然温度,不需加热或降温。反应进程通过TLC检测进行监控,所 述的反应时间推荐0.5~10小时,优选0.5~2小时,更优选1小时。
所述的洗涤推荐采用如下步骤:滤渣先用冰水洗涤,然后用乙醇 -水溶液洗涤,再用水洗涤。所述乙醇-水溶液优选体积浓度40%的乙 醇-水溶液。
具体推荐所述的合成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反应容器中,加入 物质的量比为1:1:1.5:0.1的醛类化合物、β-二羰基化合物、化合 物(IV)和酸催化剂,混合均匀,室温搅拌1小时,抽滤,滤渣用冰水 洗涤,然后用少量40%乙醇—水溶液洗涤,再用水洗涤,烘干即得产 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a)本发明在整个过程中,除洗涤时使用少量的乙醇水溶液外,不 使用任何溶剂,避免了因使用溶剂而造成的能耗高、污染严重、毒害 性和易爆燃性等缺陷,对环境友好,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同时降低 了制备成本。
b)本发明方法无需加热,有效避免了在高温下引发的副反应,提 高了转化率和产品纯度,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c)采用“一锅法”制备,操作简单;反应结束直接洗涤除去催化 剂,即可得到高纯度的产品,无需进行重结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13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