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爆罐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21024.7 | 申请日: | 2008-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6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蒋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友明 |
| 主分类号: | B65D90/02 | 分类号: | B65D90/02;B65D90/00;F42B39/00 |
| 代理公司: | 金华科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杰平 |
| 地址: | 321036浙江省金华市金东***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特别是一种用于运输、贮存、销毁爆炸物的开放式防爆罐。
背景技术
现有的开放式防爆罐都为直筒型开放式防爆罐,爆炸物在防爆罐内爆炸时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碎片会从罐口以扇形或者是喇叭状喷出,对环境影响的范围较大;另外,现有的开放式防爆罐是采用底部支撑形式,使用时稳定性差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开放式防爆罐所存在的上述爆炸物在排爆罐内爆炸时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碎片对环境影响的范围较大,使用时稳定性差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当爆炸物在罐内爆炸时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碎片对环境影响的范围较小,使用时稳定性好的开放式防爆罐。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的:一种防爆罐,防爆罐采用立式结构,防爆罐的整体呈圆筒形,防爆罐的罐口位于防爆罐罐体的顶部,其中,防爆罐的罐体包括外壳、内壳和加强筋,加强筋设在外壳与内壳之间,防爆罐内孔深度大于防爆罐内孔直径;在防爆罐的罐体顶部设有收口罐颈,收口罐颈由容器罐口法兰、收口罐颈内壁和收口罐颈外壁组成,收口罐颈的内壁呈倒漏斗形,收口罐颈内壁大头朝下,收口罐颈内壁小头朝上,收口罐颈内壁下端与罐体的内壳相接,收口罐颈外壁下端与罐体的外壳相接,收口罐颈内壁上端与容器罐口法兰内径相接,收口罐颈外壁上端与容器罐口法兰外径相接。
在上述防爆罐上,在容器罐口法兰上设有通孔。
在上述防爆罐上,加强筋由周向加强筋和轴向加强筋组成,在周向加强筋上设有通孔。
在上述防爆罐上,在罐体的外壳上设有支撑架,支撑架固定在罐体重心上方的罐体外壳上,支撑架可采用活动式支撑架或固定式支撑架。
在上述防爆罐上,在罐体的外壳上设有凸耳,凸耳固定在罐体重心上方的罐体外壳上,在凸耳上设有挂孔。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爆罐的抗爆性能,在上述防爆罐上,在罐体的外壳与内壳之间的夹层内设有混凝土。
在罐体的外壳与内壳之间的夹层内灌入混凝土的方法是:将组成混凝土的水泥、黄沙和水调制成混凝土浆,将调制成的混凝土浆从设在容器罐口法兰上的通孔灌入罐体的外壳与内壳之间的夹层内,待混凝土凝固后就可使用。
本发明防爆罐与现有的防爆罐相比,当爆炸物在罐内爆炸时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碎片对环境影响的范围较小,使用时稳定性好的特点。本发明适合作为反恐及运输、贮存爆炸物的防爆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爆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一种防爆罐,防爆罐采用立式结构,防爆罐的整体呈圆筒形,防爆罐内孔深度大于防爆罐内孔直径,防爆罐的罐口位于防爆罐罐体1的顶部,其中,防爆罐的罐体1包括外壳2、内壳3和加强筋,加强筋设在外壳2与内壳3之间,加强筋由周向加强筋4和轴向加强筋5组成,在周向加强筋4上设有通孔6;在防爆罐的罐体1顶部设有收口罐颈7,收口罐颈7由容器罐口法兰8、收口罐颈内壁13和收口罐颈外壁14组成,收口罐颈7的内壁13呈倒漏斗形,收口罐颈内壁13大头朝下,收口罐颈7内壁13小头朝上,收口罐颈内壁13下端与罐体的内壳3相接,收口罐颈外壁14下端与罐体的外壳2相接,收口罐颈内壁13上端与容器罐口法兰8内径相接,收口罐颈外壁14上端与容器罐口法兰8外径相接,在容器罐口法兰8上设有通孔9。在罐体1的外壳2上设有支撑架10和凸耳11,其中,支撑架10和凸耳11固定在罐体1重心上方的罐体外壳2上,在凸耳11上设有挂孔12,支撑架10可采用活动式支撑架或固定式支撑架。为了进一步提高防爆罐的抗爆性能,在罐体1的外壳2与内壳3之间的夹层内设有混凝土,其中在罐体1的外壳2与内壳3之间的夹层内灌入混凝土的方法是:将组成混凝土的水泥、黄沙和水调制成混凝土浆,将调制成的混凝土浆从设在容器罐口法兰8上的通孔9灌入罐体1的外壳2与内壳3之间的夹层内,待混凝土凝固后就可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友明,未经蒋友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10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