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及其注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20629.4 | 申请日: | 2008-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8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来燕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来燕学 |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N47/34;A01N53/08;A01N25/30;A01P5/00 |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袁忠卫 |
| 地址: | 315000浙江省宁波市宝善路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松材线虫 农药 及其 注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农药领域,具体指一种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及其注射方法。
背景技术
树木是种直立高大的生命体,常受病虫危害影响生长。连片的林木受病虫危害时常 形成大规模发生的森林病虫害,影响人类生存环境。林木或森林病虫害由于树体高大或 生长环境险峻而防治困难,目前已有的许多防治器械均无法在山地险峻环境条件下使用 也无法送药物到树冠而发挥作用;林木或森林还有一类蛀干害虫在树体内危害,由于树 木阻隔所有喷洒方法都不起作用。打孔注药是防治林木病虫害的理想方法,各国森林病 虫防治专家化了许多精力开发研究,制成多种打孔注药的器械与技术,但均不完善不配 套难以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提供一种对林木和森林病虫害 防治效果显著的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提供一种实用、且使用 方便的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的注射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其特征在 于该农药包括:有效药物X,复合助剂Ai-Aj,溶剂S,组成X-Ai-Aj-S系统;以配制 1L农药为基准,各组分的用量为:有效药物X为5-40g,助剂Ai为100-150ml,助剂 Aj为150-200ml,溶剂S为600-700ml,和余量水;配制好后的农药的浓度为0.5-4g/ml;
其中,
有效药物X选自能有效杀灭目的病虫,而不会对树木有毒性的药物;较好的可选 自阿维菌素、甲维盐、苦参碱、抑太保、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
助剂选取能帮助有效药物在树木内溶解传导而不会对树木有毒性的药物Ai;树木 内多树脂,特别是松树,所以还需选取帮助有效药物能在树脂内溶解传导而不会对树木 有毒性的药物Aj,构成复合助剂Ai-Aj;较好的,Ai选自吐温系列药物,例如吐温80、 吐温60、吐温40或吐温20,优选吐温80;Aj选自二乙二醇丁醚。
溶剂的选用标准是:能够溶解有效药物、助剂和树脂,同时能溶于水,对树木没有 毒性的有机物,较好的可以选用甲醇、乙醇或丙酮。
该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的配制方法是:把有效药物X溶入溶剂S中,加入助剂Ai 和Aj,充分搅拌直至完个溶解,然后再加少量蒸馏水到标准体积,最后分量灌装到注射 瓶内封装即可。
如上所述的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的注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①将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灌装到可挤压注射瓶,可选用塑胶材质的注射瓶,注射瓶 的瓶口连接有注射管;
②在需要注射的树干基部用打孔机械打注射孔;
③将所述注射管对准树干基部的注射孔,将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注射到树木中。
为了方便打孔,所述的打孔机械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所述的打孔机械为一“枪 状物”,所述打孔机械包括头尖锋利的打孔针、针座、枪座、枪杆、滑块、枪柄和手柄; 所述打孔针固定在所述针座上,针身上设有退屑槽;所述针座嵌设在枪座内;所述枪杆 为中空的圆柱形,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枪座与枪柄,枪杆的杆身上可滑动的套设有滑块; 枪柄与橡胶手柄相接。所述的打孔针可以用弹簧钢制成,手柄用橡胶制成,其余部件可 采用45#钢制成。该打孔机械简单轻便,不烧油不用电,特别适应山地林木和森林病虫 害防治需要。
较好的,可以在所述枪座上开设有燕尾槽,所述针座采用燕尾状,燕尾状针座嵌设 在枪座的燕尾槽内并用螺丝和垫圈固定。
采用上述打孔机械时,所述的步骤②为:将打孔针与树干主轴约成30°角顶住树 皮,然后移动滑块敲击枪座,把打孔针打入树体打注射孔,打注射孔完成后再用滑块敲 击枪柄使打孔针退出树体。
所述的步骤③为:将注射管对准注射孔,挤压注射瓶使防治松材线虫的农药慢慢注 入注射孔,当注射孔内药液快溢出时,将注射管插入树干并敲击注射瓶,使注射管与树 干紧密接触避免药液外流;刺破注射瓶的上部,让空气进入注射瓶内产生压力,以使输 液顺利进行直至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来燕学,未经来燕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06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