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绞线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20305.0 | 申请日: | 2008-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9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何如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如森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绞线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绞线机,特别适用于生产缆线。
背景技术
为了对绞线机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实施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成缆机盘绞头200420024471.8,包括一个环盘状的承压盘,承压盘上固定一个叉形架,叉形架的叉头一端连有一个空管状的主轴,主轴位于叉形架所在一侧的端口处的叉形架上设置有引导电缆线移动的导辊组,所述的叉形架的叉口端设置有收线盘,承压盘上设置有排线装置,承压盘的底部设有托轮。还有人申请了名为框绞机绞体申请号:200420026936.3的专利,绞体包括中部的框架和两端的绞盘以及空心转轴和线盘夹紧装置,同组中的线盘夹紧装置三等份地分布在同一圆周面内,可以有效减少同一组中线盘夹紧装置以及使用时缆线的线盘总质量。
上述绞线机的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线架的布置难以满足数量较多的线材进行绞线作业。为了增加线架的数量,不得不通过增大绞盘的直径或者缩小各个线架之间的间距等方式。增大绞盘的直径会使得整个绞线机体积庞大,操作起来不够方便,同时也增加了设备成本;而缩小各个线架之间的间距又容易导致线材之间相互干扰,造成混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线架布局合理,有效增加了线架数量,整体结构紧凑,易于操作且制造成本较低的绞线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地调整节距,装于其上的各线材不会发生混乱,工作效率高的绞线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绞线机,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装线盘板,装线盘板的中心固定有一根能相对于机架转动的转轴,该转轴与驱动机构相连接,在装线盘板的侧部设有固定在机架上的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线盘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安装于其上的线架,设于装线盘板一侧线架上的线盘的头部可穿过装线盘板到达装线盘板的另一侧。
本发明创造性地在装线盘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线架,且设于装线盘板一侧线架上的线盘的头部可穿过装线盘板到达装线盘板的另一侧。通过这种结构,在一个装线盘板上有效地增加了线架的数量,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其中一侧设置19个线架,另一侧设置17个线架。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确定线架的数量。
在上述的绞线机中,所述的装线盘板的侧部设有一个固定在机架上的中心线架,设于中心线架上的线盘的头部可穿过装线盘板中心到达装线盘板的另一侧。中心线架上的线材位于上述各个线架上的线材中间。设置中心线架可以进一步增加线材的数量,例如前述的两侧分别设置19个和17个,加上中心线架即可达到37根线材。
在上述的绞线机中,所述的装线盘板的一侧设有固定在转轴上的挡线板,在挡线板上设有供设于上述各个线架上的线盘的头部穿过的通孔。设置挡线板可以使各线材之间避免相互干扰,有效提高工作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绞线机中,所述的机架上设有绞线座,上述转轴的一端穿过绞线座且在转轴端部装有绞线眼模,所述的绞线座上设有供设置在上述各个线架上的线盘的头部穿过的绞线瓷眼,绞线瓷眼的数量与固定在装线盘板上的线架的数量相等。这里的绞线眼模是可以更换的。
在上述的绞线机中,所述的装线盘板和收线装置之间设有节距控制装置,上述的挡线板和绞线座设置在装线盘板和节距控制装置之间。通过节距控制装置可以改变绞线的捻度,生产各种不同规格的产品。
在上述的绞线机中,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传动带和传动轮,传动轮固定在转轴上,所述的传动带分别与电机和传动轮相连接。
在上述的绞线机中,所述的节距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支撑板和设置在支撑板上的若干个相互啮合的齿轮,上述的各齿轮通过可拆卸结构与支撑板相连接。通过改变齿轮,即可达到控制节距的目的。
在上述的绞线机中,设置在装线盘板两侧的各线架呈环状或呈同心圆状分布在装线盘板上且各线架均匀分布,在装线盘板上设有供其中一侧各线架上的线盘的头部穿过并到达装线盘板另一侧的过线孔。
在上述的绞线机中,所述的转轴为空心轴且穿设在装线盘板的中心,中心线架上的线盘的头部可穿过转轴到达绞线瓷眼处。
在上述的绞线机中,所述的驱动机构和转轴之间设有电磁刹车,所述的收线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收线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如森,未经何如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03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特征图像拾取设备
- 下一篇:经定性化注释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