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式流体动力承载密封环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8008.2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4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杨金福;楼建伟;陈策;黄东成;岳凤山;于达仁;崔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J15/46 | 分类号: | F16J15/4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流体 动力 承载 密封 | ||
1.一种非接触式流体动力承载密封环,包括外壳、轴承体、减振弹性圈、增压流道槽;管状外壳周圆设有气孔,并围罩于轴承体外周,外壳与轴承体之间设有减振弹性圈;管状轴承体围罩于转子轴颈外周,轴承体内表面上设有增压流道槽;其特征在于:
在轴承体外表面周圆上开设两环密封流体介质供压孔,两环供压孔位于轴承体两端部,供压孔在每一圆环上均匀分布;
两环供压孔与轴承体内表面周圆上开设的两环供气孔喷嘴相对应设置,每环供压孔采用喷嘴节流切向供压孔结构,每一供压孔经气道与一供气孔喷嘴斜向相通;
在轴承体内表面周圆上供气孔喷嘴的位置,开设有增压流道槽,增压流道槽沿周圆方向设置,其长度≤轴承体内表面周圆的四分之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流体动力承载密封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轴承体为碳石墨合金或碳纤维或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流体动力承载密封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弹性圈为橡胶圈或金属橡胶或弹性复合材料制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流体动力承载密封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体内表面为碳石墨合金或碳纤维材料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800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