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长道岔尖轨的淬火工艺及其专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6304.9 | 申请日: | 2008-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9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詹新伟;王树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1B31/18 | 分类号: | E01B3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滕一斌 |
地址: | 10008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长 道岔 淬火 工艺 及其 专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淬火工艺,特别涉及一种超长道岔尖轨的淬火工艺及其专用装置。
背景技术
道岔尖轨是铁路道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到引导火车在两股铁路线间转换的作用。由于尖轨所受的作用力很大,尖轨的轨头极易磨损,所以所有的尖轨在安装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淬火以提高其耐磨性。目前,在火车提速、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线路上使用的道岔尖轨长度越来越长,远远长于18米,甚至可以超过40米。但是目前对尖轨进行淬火的设备和工艺只能针对长度低于18米左右的尖轨进行淬火,除了小车长度上的限制以外,最大的问题是尖轨淬火过程中的变形问题。
参见图1,所示为现有的最先进的尖轨淬火工艺,淬火中尖轨的走行通过小车的移动来实现。尖轨的轨头先经历轨头加热感应器的加热达到合适的奥氏体化温度,然后加热的尖轨轨头依次通过喷风冷却器和喷雾冷却器冷却,完成显微组织从奥氏体组织到珠光体组织的转变,得到细化的珠光体组织,达到强化尖轨轨头的目的。
参见图2,所示为尖轨在淬火过程中的形状,由于仅仅对尖轨的轨头进行加热和冷却来实现淬火,尖轨在淬火的过程中由于轨头受热伸长导致尖轨整体呈现出“n”形(即轨头比轨底长的变形)。随着尖轨长度的增加,尖轨在淬火过程中的变形也增大。参见图2,支撑油缸安装在走行小车上,随着尖轨淬火过程的变形情况,油缸可以上下移动以托住尖轨轨底,防止尖轨的侧翻。但是在尖轨的变形太大的情况下,由于油缸的行程有限,将难以实现对尖轨轨底的支撑作用,所以对超长的尖轨,采用目前的工艺就无法实现淬火。而且,超长的尖轨变形过大则难以直立,极易发生侧翻。所以目前的尖轨淬火工艺无法实现对大于18米的超长道岔尖轨的淬火。
参见图3,所示为尖轨淬火冷却到室温以后的形状,由于尖轨淬火仅加热轨头,轨头的加热膨胀变形受到轨腰和轨底的限制,所以冷却收缩后由于尖轨轨头的温度降低导致尖轨出现反向变形,全长呈现出“u”形(即轨底比轨头长的变形),而且变形经常是非常大,因而导致尖轨矫直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工作难度增加,不但影响尖轨与钢轨的密贴,而且经常在矫直的过程中由于尖轨的断裂导致尖轨的报废。由于矫直是尖轨组装到道岔上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所以损失非常大。
因而对于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上所采用的新型超长道岔尖轨(长度大于18米),要进行淬火,按目前的生产工艺变形太大,超出目前机械设备设计的控制范围,而且容易侧翻,因而采用目前的尖轨淬火工艺和设备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实现超长道岔尖轨的淬火以满足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超长道岔尖轨的淬火工艺及其专用装置,能够大幅度地减少了尖轨淬火过程中的变形,同时大幅度地减少了尖轨淬火以后冷却到室温时的变形,实现了对超长道岔尖轨进行淬火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一种超长道岔尖轨的淬火工艺,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A 加热尖轨的轨底
小车走行带动尖轨通过尖轨的轨底加热感应器,使尖轨的轨底温度被加热到500-700℃;
步骤B 加热尖轨的轨头
小车的继续走行带动尖轨通过轨头加热感应器,使尖轨的轨头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温度范围在900-1050℃之间;
步骤C 冷却尖轨的轨头
小车的继续走行带动尖轨通过喷风冷却器,喷风冷却器喷射的压缩空气使尖轨的轨头冷却,使轨头冷却至550℃以下,完成从奥氏体组织到珠光体组织的转变,然后尖轨通过喷雾冷却器,喷射的雾气进一步冷却尖轨的轨头,喷雾冷却的目的是调整尖轨的变形,并不参与尖轨的组织转变。该方案还包括如下步骤:当在尖轨淬火过程中呈现轨头比轨底长的变形(例如呈n形),通过增大轨底加热感应器的功率提高加热尖轨轨底的温度,若呈现轨底比轨头长的变形(例如呈u形),通过减小轨底加热感应器的功率来降低加热尖轨轨底的温度;当尖轨冷却时,若呈现轨底比轨头长的变形,加大喷雾的流量,若呈现轨头比轨底长的变形,减少喷雾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63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砌块机布料装置
- 下一篇:带人体感应控制器的电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