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氢气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15394.X | 申请日: | 2008-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4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 发明(设计)人: | 邢新会;卢元;赵洪新;张翀;马堃;来奇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P3/00 | 分类号: | C12P3/00;C12R1/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氢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能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氢气的方法。
背景技术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化石能源体系正面临着两大挑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以及石油炼制产业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粉尘污染等种种环境问题。这些都极大的推动了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研究和发展。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第四位,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生物质能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20%。但长期以来,生物质能在我国商业用能结构中的比率极小,其主要是作为一次能源在农村利用,约占农村总能耗的70%左右。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炼制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在欧洲进行的;而工业领域的发展则主要是在美国。美国生物质技术顾问委员会开展了一个关于生物能量、生物燃料和生物产物的长期计划和目标,基于生物质的运输燃料将从2001年占美国燃料消耗的0.5%增长到2030年的20%。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将大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物炼制中,基于生物原料的燃料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式,生物柴油、乙醇、甲醇、甲烷和氢气等,是目前世界上被广泛关注的几种能源形式。
因为氢气本身无毒,燃烧后仅生成水,所以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能源。氢气不但是一种优质燃料,还是石油、化工、化肥和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所有气体中,氢气最轻,导热性最好;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氢可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氢化物出现,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通过生命周期分析,在所有燃料中氢气有最高的原料灵活性,来源于可再生生产途径的氢气环境友好,不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平稳转换。
相对于日益完备的氢能利用的下游体系,在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产方面氢气却没有实现突破。目前,氢气还是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重整转化(占氢气来源的96%)和电解水制氢(占4%),这显然未能摆脱原有的化石能源体系。因此,如何可持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氢气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制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生物制氢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到90年代随着对温室效应的进一步认识,生物制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技术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生物制氢技术包括光驱动过程和厌氧发酵两种路线:前者利用光合细菌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过程,但是由于光利用效率很低,光反应器设计困难等因素,近期内很难推广应用;而后者采用的是产氢菌厌氧发酵,它的优点是产氢速度快,反应器设计简单,且能够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废弃有机物进行生产,相对于前者更容易在短期内实现。
发酵法制氢的研究始于90年代中,但是由于研究小组不多,进展并不大。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由于逐步意识到发酵制氢具有在近期内实现产业化的潜力,在暗发酵制氢方面的科研投入也大大增加。大量的微生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产氢能力,因此利用发酵产氢微生物,将葡萄糖等生物质转化为氢气在技术本身没有问题,而一直困扰其应用的是过程经济性的问题,即如何降低发酵制氢的成本,使之可以和化石能源催化重整制氢的经济性相比拟,或者使之可以与其他生物能源(生物制甲烷、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相竞争。当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从葡萄糖到氢气的转化效率,包括转化速度和转化率。研究者从自然界中分离纯化新的产氢菌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产氢菌及氢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是要和传统的化石能源相竞争,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能量转化率和提高氢气的转化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氢气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生产氢气的方法,是通过在含有磷酸根离子的培养基中培养产氢微生物生产氢气。
所述培养基中磷酸根离子(无机磷酸根离子、焦磷酸根离子、聚磷酸根离子)的浓度可为0.01-0.50mol/L。
所述磷酸根离子可为无机磷酸根离子,如(H2PO4)-、(HPO4)2-或(PO4)3-。
所述无机磷酸根离子的浓度具体可为0.30mol/L。
所述磷酸根离子可为焦磷酸根离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53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