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组分高强喷涂聚氨酯防水涂料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15150.1 | 申请日: | 2008-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8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赵希娟;刘彦东;潘美;郑旗;王强;王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09D175/08 | 分类号: | C09D175/08;C09D5/16;B05D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硕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 玫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分 高强 喷涂 聚氨酯 防水涂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氨酯防水涂料,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双组分高强喷涂聚氨酯防水涂料,它可用于各种建(构)筑物的防水工程。
背景技术
在建(构)筑物的防水领域,主要以卷材和涂料两大类材料为主。卷材施工存在的弊端是对基层含水率要求高,基层形状复杂时铺贴困难,多块拼接会影响美观;另外卷材接缝多且接缝不严密易造成串水,最终出现渗漏,漏水后的维修也是难题;再则国内配套胶黏剂性能差,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防水涂料主要包括水性丙烯酸、硅橡胶和聚氨酯等,可以克服上述卷材存在的不足。其中聚氨酯涂料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我国防水材料市场,被广泛用于屋面、地下工程与厨卫间,取得了良好的防水效果。但是这些防水涂料都存在如下明显的不足:施工方式为涂刮,由于固化时间长,立面厚涂时容易流挂,需多道施工才能达到设计厚度且涂层之间的施工间隔时间长,导致施工效率低;涂膜延伸率高而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力损伤;并且粘结强度较低,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特别是潮湿基面的粘结强度达不到高档建筑及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对防水材料的使用要求;另外,普通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中含有机溶剂,施工时会产生有机溶剂的挥发,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人体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固含量、双组分快速反应成型的高强喷涂聚氨酯防水涂料。它克服了以上材料各自的一些缺点,具备与防水卷材相近甚至更高的力学性能,而且采用喷涂的施工方法,便捷高效,同时大大地延长了防水材料的使用寿命,无溶剂体系也极大地保证了材料的环保要求,性能更可靠、更高效、更环保。并且该材料与传统防水材料相比能够同时具有高强度、高伸长率,在特殊应用条件下能实现防水、耐磨、装饰一体化。
本发明的双组分高强喷涂聚氨酯防水涂料由A组分和B组分按1∶1的体积比组成。
A组分是由低官能度的多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合成的半预聚物;按重量份计,多异氰酸酯是50~80份,官能度为2.0~2.4;聚醚多元醇是20~50份,官能度为2~4。
A组分中所用的多异氰酸酯可采用芳香族多异氰酸酯,如二苯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液化型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LMDI)或其混合物;也可以采用脂肪族多异氰酸酯,如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或苯二亚甲基异氰酸酯(XDI)等。优选二苯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液化型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LMDI)或二者的混合物,官能度最典型的是2.0~2.1。
A组分中所用的聚醚多元醇选自聚氧化丙烯多元醇,其羟基当量在500~3000之间;以二元醇为主,也可掺入部分三元醇。
A组分的合成方法:将精确计量的多异氰酸酯加入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加料口的反应釜中,充入氮气,均匀搅拌,加热到50~80℃,向釜中滴加精确计量、经脱水处理的聚醚多元醇,边搅拌边保温,滴加完毕后,在60~90℃之间保温3小时,取样测定异氰酸酯基(NCO)含量在10~18%之间,冷却出料,即得A组分。
B组分包括40~84份聚醚多元醇或端氨基聚醚或它们的混合物,10~40份胺类扩链剂或醇类扩链剂或它们的混合物,0~20份颜填料及助剂。
B组分中所用的聚醚多元醇可以是数均分子量为300~5000的聚醚二元醇、聚醚三元醇;所用的聚醚多元醇还包括具有较高伯羟基含量的高活性聚醚二醇和/或聚醚三醇,优选为伯羟基含量大于70%的高活性聚醚二醇和/或聚醚三醇。
B组分中所用的端氨基聚醚可以是二官能度或三官能度的以伯胺或仲胺封端的聚醚,或它们的混合物。例如美国Huntsman公司的JeffamineD-230、T-403、D-2000、T-5000等。
在两者混合的情况下,B组分中所用的聚醚多元醇和端氨基聚醚的比例是可变的,端氨基聚醚与异氰酸酯的反应活性很高,通过调整其用量可以减少催化剂用量或不用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未经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51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