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耐压铸造铜合金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114812.3 申请日: 2008-06-12
公开(公告)号: CN101289715A 公开(公告)日: 2008-10-22
发明(设计)人: 王强松;王自东;谢建新;朱军军;范明;张鸿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C22C9/02 分类号: C22C9/02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083***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高强 耐压 铸造 铜合金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有色金属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耐压铸造铜合金。

背景技术

锡青铜主要用作铸造合金,具有高的强度和延伸率,较好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轴承、泵体及叶轮、螺旋浆、阀门、密封圈、齿轮、汽车同步器齿环等部件。锡青铜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锡,其原子半径大于铜的原子半径约10%,在铜中的固溶度较小,常温下只有约1.3%,但在798℃时可以达到最大固溶度25.5%。在一般的铸造条件下,锡含量小于7%时锡青铜为单相的α组织,随着锡含量的提高,合金的强度提高,塑性较好,可以进行冷加工,但当锡含量超过7%时,由于硬脆性相δ(Cu31Sn8)的析出,室温度组织为α+共析体(α+δ),强度和硬度更高,但塑性显著下降,因而只能进行铸造成形而难以进行冷加工。由于α相和δ相的电极电位相近,且锡氧化后能生成致密的SnO2氧化薄膜,所以锡青铜在大气、淡水、海水及高压过热蒸汽中的耐蚀性能比纯铜和黄铜更好,但耐酸类腐蚀的能力较差。由于凝固收缩率小,流动性能好,锡青铜适合于制造厚薄不均形状复杂的铸件。锌的加入可提高锡青铜的铸造稳定性,锌在铜中的最大固溶度可以达到38%(902℃时),而在常温时也可以达到35%。但锡青铜一般具有较大的固液两相区,形成缩孔和疏松的倾向比较大,造成铸造件耐压性能不高。提高耐压性能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提高材料的抗拉强度,二是提高材料的铸造组织致密度,即最大程度地消除或减小铸造组织的显微疏松和缩孔缺陷。我国目前所使用的ZCuSn10Zn2锡青铜,耐蚀性、耐磨性和切削加工性能好,铸造性能好,铸件致密性较高,气密性较好,但由于ZCuSn10Zn2锡青铜具有模糊状凝固特性,其结晶温度范围大,凝固区域宽,特别是当冷却速度较慢时,α树枝状晶体几乎在整个铸件中同时结晶,交错分布,生长很快且枝晶粗大,并具有很大疏松倾向,易产生显微缩孔,导致气密性和耐压性能偏低;同时由于宏观偏析等原因造成强度偏低,如表1所示,铸件一般只适合在中等负荷和小滑动速度下工作的管配件,以及阀、旋塞、泵体、齿轮、叶轮和蜗轮等。

表1 ZCuSn10Zn2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有益元素的添加开发出一种高强耐压铜合金,在不影响合金收缩率和流动性并保持延伸率不变的基础上,使抗拉强度显著提高,组织细小致密。

①一种高强耐压铸造铜合金,其特征是在国标GB1176-1987铸造铜合金技术条件所规定的ZCuSn10Zn2合金化学成份的基础上添加铁和钴,其它合金元素的含量不变,见表2。

表2高强耐压铸造铜合金的化学成份(质量百分比)

②熔炼及浇铸工艺

普通感应炉熔炼:

升温之前将电解铜(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回炉料)和锡先加入炉内,加覆盖剂(如锻烧木炭、炭黑、石墨粉等)后升温,升温到1200~1250℃后加入铁、钴,在1200~1250℃保温半个小时,然后加入锌,10~15分钟后扒渣浇铸,浇铸温度为1150~1200℃。

真空感应炉熔炼:

将电解铜(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回炉料)和锡先加入炉内,可不用覆盖剂,抽真空到约5~10Pa,开始升温,升温到1200~1250℃后加入铁、钴,在1200~1250℃保温半个小时后充保护性气体(如氩气),使真空度达到约0.06MPa,然后加入锌,然后在1200-1250℃保温10~15分钟后浇铸,浇铸温度为1150~1200℃。

本发明优点

①晶粒组织细化

与没有加入铁和钴的ZCuSn10Zn2锡青铜的铸态组织发达枝晶组织相比,本发明铜合金的晶粒明显细化(见图),平均晶粒尺寸约40~100μm。细小等轴晶粒组织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获得良好的塑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合金的致密性,提高合金的耐压性能。

②抗拉强度显著提高,延伸率基本保持不变

一方面晶粒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细化,另一方面是因为铁和钴在晶内的弥散析出强化作用(见图中黑色点状物),从而使得所开发的高强耐压铸造铜合金与ZCuSn10Zn2锡青铜相比强度得到显著的提高,抗拉强度达到400~460MPa,屈服强度达到200~350MPa,而延伸率基本保持不变为6~2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48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