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繁殖花斑花绒寄甲及应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114181.5 申请日: 2008-05-30
公开(公告)号: CN101589697A 公开(公告)日: 2009-12-02
发明(设计)人: 杨忠岐;张翌楠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7/033 分类号: A01K67/033;A01N3/00;A01M99/00
代理公司: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镇勇
地址: 100091***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人工 繁殖 花斑 花绒寄甲 应用于 防治 天牛 技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人工繁殖花斑花绒寄甲及应用于防治松 褐天牛的技术。

背景技术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又名松墨天牛、松天牛,属鞘翅目 (Coleoptera)沟胫天牛亚科(Laminae),是危害松树(Pinus spp.)特别是马尾松(P. massoniana)的重要蛀干害虫。松褐天牛的成虫在补充营养期间,啃食松树嫩梢嫩皮,而 幼虫则蛀入树干中危害形成层和木质部,切断树木的输导组织,造成寄主树木树势衰弱,重 者导致树木死亡。松褐天牛除了直接危害树木外,更重要的是其能够携带并传播松材线虫 病(又称松树萎蔫病)。

松材线虫病的病原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松树的重大大毁 灭性病害,已成为森林病虫害之首。目前,林业界的共识和防治策略是:首先必须有效控 制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松褐天牛,才能控制松材线虫病。

松褐天牛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为幼虫阶段,在树干内取食,营隐蔽性生活,现有技术 中,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及其他常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化学防治及其他常规防治方法很难有效防治松褐天牛,且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治松褐天牛,且不污染环境的人工繁殖花斑花绒寄 甲及应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人工繁殖花斑花绒寄甲的技术,包括步骤:

首先,进行所述花斑花绒寄甲的成虫的饲养和诱发产卵;

然后,进行卵的孵化,孵化出所述花斑花绒寄甲的一龄幼虫;

之后,利用替代寄主饲养所述花斑花绒寄甲的一龄幼虫,使所述一龄幼虫寄生于所述 替代寄主并发育,最后羽化出所述花斑花绒寄甲的成虫,所述替代寄主为一种天牛的幼虫 或一种拟步甲的蛹;

上述过程中的环境温度为25℃±2℃、湿度为60%±5%。

本发明的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应用上述的人工繁殖花斑花绒寄甲的技术繁殖的花斑 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将所述花斑花绒寄甲的卵或成虫释放于所述松褐天牛危害区的树 上。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的人工繁殖花斑花绒寄甲及应用 于防治松褐天牛的技术,由于首先在环境温度为25℃±2℃、湿度为60%±5%的环境中对花 斑花绒寄甲的成虫进行饲养和诱发产卵,并孵化出花斑花绒寄甲的幼虫;然后利用替代寄 主使其羽化为成虫;之后应用上述花斑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可将花斑花绒寄甲的卵或 成虫释放于松褐天牛的疫区,能有效防治松褐天牛,而且对环境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人工繁殖花斑花绒寄甲的技术,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包括步骤:

首先,进行花斑花绒寄甲成虫的饲养和诱发,使其大量产卵;然后,进行卵的孵化, 孵化出花斑花绒寄甲的一龄幼虫;之后,利用替代寄主饲养花斑花绒寄甲的一龄幼虫,使 一龄幼虫寄生于替代寄主并发育,最后羽化出花斑花绒寄甲的成虫。

其中,替代寄主可以为一种天牛的幼虫,可以是一种越冬代天牛的幼虫,也可以是一 种拟步甲的蛹或其它昆虫的幼虫或蛹等。

上述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可以为25℃±2℃、湿度为60%±5%,也可以是温度 25℃±1℃、湿度60%±2%的环境。

上述的花斑花绒寄甲的成虫的饲养和诱发产卵包括:

首先,在经过消毒处理后的养虫塑料盒内盒底铺一层与盒底同样大小的白色塑料窗纱 (网眼为2X2mm),然后放入养虫木块,养虫木块上方放2~4层比木块表面积小的牛皮 纸,牛皮纸的上方盖一载玻片,并将载玻片、牛皮纸和木块捆绑在一起,养虫塑料盒内还 放有饮水器和饲料皿。养虫塑料盒内还放有两端开口的牛皮纸袋,供成虫避光休息;

然后,在养虫塑料盒中接入花斑花绒寄甲成虫20~50头,如30头、40头等,并盖上盒 盖,盒盖上钻有多个小孔,如钻3~6个小孔;花斑花绒寄甲成虫中,雌虫的数量可以大于 或等于雄虫的数量,这一过程中的环境温度为25℃±1℃、湿度为60%±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41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