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废分子筛催化剂制备脱硫剂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13638.0 | 申请日: | 2008-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0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周珺;刘振义;吴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48 | 分类号: | B01D53/4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0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分子筛 催化剂 制备 脱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废分子筛催化剂制备脱硫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分子筛催化剂的年耗量日益增加,废分子筛催化剂 的回收利用已引起科研、生产和环保等相关部门的特别关注。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世界每年约排放800吨废分子筛催化剂,其中炼油催化剂占52%。而在炼油催 化剂中,废分子筛催化剂又占了绝大部分。废分子筛催化剂的常规处理方法是 埋入地下,这样的处理方法既污染环境,又占用土地,浪费资源,因此,废分 子筛催化剂的处理问题急待解决。
公开号为CN200410021093的发明专利申请,将废分子筛催化剂经过处理, 再按废催化剂∶助熔剂∶捕集剂∶还原剂重量份比15~25∶2~5∶1∶1的比例 加入助溶剂、捕集剂和还原剂,在1500-1900℃高温下熔融分解,转变为熔融 体和熔炼尾气,经处理后再利用。
申请号为200510004959的发明专利申请,将含有炼油废催化剂的吸附剂与 污水充分接触,使吸附剂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利用炼油废催化剂处理 污水。
公开号为CN02128970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用炼油厂催化裂化产生的废 催化剂制备絮凝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废分子筛催化剂作载体,制备脱硫剂的方法,使废 分子筛催化剂更好的实现了再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利用废分子筛催化剂制备脱硫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废分子筛催化剂预处理后,做为脱硫剂载体,与活性组分、粘结 剂、水混合均匀,挤条成型;
(b)热处理:在30~700℃焙烧1~2小时,制得脱硫剂成品。
步骤(a)中,预处理后的废分子筛催化剂、活性组分及粘结剂的用量以重 量份计优选为:预处理后的废分子筛催化剂占30~70重量份,活性组分占10~ 50重量份,粘结剂占5~20重量份。更优选为:预处理后的废分子筛催化剂占 40~60重量份,活性组分占10~30重量份,粘结剂占10~15重量份。
活性组分包括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如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锌或 氧化锰等,优选氧化铁。
粘合剂优选田菁粉、高岭土、多水高岭土、焙烧瓷土、蒙脱土、硅藻土、 膨润土、凹凸棒石或海泡石中的一种或几种。
废分子筛催化剂预处理方法可采用焚烧处理或干馏处理。焚烧处理或干馏 处理可使废分子筛催化剂脱水脱油脱硫。
本发明中,优选将脱水脱油脱硫后的废分子筛催化剂研磨成160目以下的 细粉使用。
本发明焚烧处理的优选方案是将废分子筛催化剂送到焚烧炉,于300~600 ℃焚烧1~3小时,得脱水脱油脱硫后的废分子筛催化剂。
本发明干馏处理的优选方案是将废分子筛催化剂送到干馏设备中,于温度 300~700℃连续处理2~3小时,得脱水脱油脱硫后的废分子筛催化剂。
本发明的方法中,可根据生产不同需要的脱硫剂来决定步骤(b)中热处理 时的温度。如以氧化铁为活性组分的脱硫剂,热处理时可在30~40℃下焙烧1-2 小时。
氧化铁为活性组分的脱硫剂,在脱硫过程中氧化铁转化为硫化铁。脱硫剂 再生时,硫化铁同氧接触,被氧化为单体硫及氧化铁而实现脱硫剂的再生。脱 硫剂再生可循环多次,直到脱硫剂中毛孔被硫堵塞而失活。本发明制备的脱硫 剂以废分子筛催化剂为载体,因为分子筛具有丰富的孔道,可容纳更多再生后 的硫,所以,本发明制备的脱硫剂,可延长脱硫剂使用寿命,提高脱硫剂的累 计硫容。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特别适合含大孔沸石分子筛或/和含中孔沸石分子筛的 废催化剂,尤其适合同时含有大孔沸石分子筛和中孔沸石分子筛的废催化剂。
本发明提供的废分子筛催化剂回收再利用的新方法,解决了废分子筛催化 剂既污染环境,又占用土地,浪费资源等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将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中所用氧化铁制备方法为:
将七水硫酸亚铁加水溶解,加入碱性溶液(0.5mol/L的氨水)做沉淀剂, 至亚铁离子完全沉淀,然后过滤,洗涤,干燥,研磨得氧化铁。
实施例中废分子筛催化剂的预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36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