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小炭角菌菌株及其液体发酵培养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3243.0 | 申请日: | 200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1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文华安;李赛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P1/02;C12R1/64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 旭 |
地址: | 10019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小 炭角菌 菌株 及其 液体 发酵 培养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细小炭角菌[(Xylaria gracillima)(Fr.)Fr.]的菌株CGMCC No.2449,及其液体发酵培养方法。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对菌种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并对发酵产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鉴定。
背景技术
细小炭角菌(Xylaria gracillima)的菌种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2005年6月2日在白蚁废巢中分离和检测鉴定,并且菌种的中文名称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命名。其于2008年4月14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中国北京朝阳区大屯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100101),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o.2449。细小炭角菌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炭角菌目(Xylariales),炭角菌科(Xylariaceae),炭角菌属(Xylaria)。
细小炭角菌是一种珍贵的药用菌。是土白蚁废巢上生长出的一种真菌,子座细长,灰褐色至黑褐色,单根和分枝。菌核由菌丝缠绕,菌丝近白色、绒毛状,野生资源极少。其子实体提取物与其它中药材制成的复合胶囊,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能促进小鼠NK细胞活性和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内的SOD和GSH-PX的活性,减少或抑制LPO和脂褐质生成;有明显的抗疲劳、抗衰老作用和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同时还有增进食欲、恢复体力、护肝和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目前,还未发现有对细小炭角菌进行人工发酵培养从而利用产物的报道。因此,为发掘利用这一珍稀重要的药用菌,需进行人工培养。利用先进发酵工程技术,通过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对细小炭角菌进行培养得到大量菌丝体和其它发酵产物,以满足人类防癌、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保健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采集得到的天然细小炭角菌子实体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一株可在特定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菌株----细小炭角菌[(Xylaria gracillima)(Fr.)Fr.]的菌株CGMCC No.2449,并且运用先进发酵工程技术,通过液体深层发酵的方法,研制出能使细小炭角菌菌丝体高产的培养基配方。该发酵工艺可实现菌种的工业化快速生产,并且菌种无杂菌污染,菌种质量高,代谢产物活性强。具体内容如下:
一、细小炭角菌[(Xylaria gracillima)(Fr.)Fr.]的菌株CGMCC No.2449
细小炭角菌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炭角菌目(Xylariales),炭角菌科(Xylariaceae),炭角菌属(Xylaria)。本发明的菌株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2005年6月2日在白蚁废巢中分离和检测鉴定,并且菌种的中文名称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命名。其于2008年4月14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中国北京朝阳区大屯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100101),保藏登记号为:CGMCCNo.2449。
1.形态特征:
子座单生,不分枝;质地较为坚韧;上部呈细长状、圆柱状;无毛;黑色,匍匐和顶端着生;外面由子囊壳包裹,埋生。气生菌丝白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无色、细长,直径0.8μm-3.3μm,无分枝,菌丝有隔膜。
2.在PDA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
菌丝体近白色,绒毛状,后期培养基背面上可观察到棕色色素。
3.生理生化特征:
平板培养有棕色至黑色色素产生,液体发酵培养发酵液呈淡棕色。
4.碳源利用:
细小炭角菌对麦芽糊精,果糖,甘露糖,葡萄糖,麦芽糖的利用最好。
对蔗糖,半乳糖,玉米粉的利用效果一般。
细小炭角菌是炭角菌属的一种,在国内是新纪录种,预实验表明其发酵产物具有抗氧化活性。
二、菌株的分离培养及保存技术
本发明涉及的细小炭角菌的菌种分离纯化技术包括:采集天然白蚁废巢中的菌索,用75%的酒精表面灭菌3次,用无菌水清洗表面的酒精,备用。平板培养、分离纯化,得到细小炭角菌菌落。应该注意到,最初分离得到菌丝生长旺盛,菌索相互缠绕。
所述的细小炭角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包括:菌种在15-30℃条件下进行振荡培养,经过8-20天的时间,形成圆形、近圆形的菌落,表面生长气生菌丝,呈白色或污白色,菌落背面棕色。镜检无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32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由菌糠获取可转化底物的方法
- 下一篇:厚浆型水性重防腐涂料及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