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3029.5 | 申请日: | 2008-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5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冯续;蒲延芳;王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48 | 分类号: | B01D53/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脱硫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高精度脱除各种物料中硫化 氢以及其他硫化物的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原油中硫含量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原料进行 高精度的脱硫才能满足进一步生产或加工的需要。目前,国内外在高精度脱除 硫化氢领域中通常采用的脱硫剂通常为氧化锌,但该类脱硫剂在工业中仅可以 使原料中硫化氢的含量降低至0.1PPm,在220℃下的穿透硫容不大于20wt%, 而常温下的穿透硫容仅为5-10wt%。
美国专利US4455286公开了一种高温下用于脱除气体混合物中硫的脱硫 剂及其使用和制备方法。该现有技术中公开了该脱硫剂由氧化锌和氧化铜组 成,其中氧化锌重量百分含量为60-70%,氧化铜重量百分含量为30-40%,脱 硫过程需要在500-700℃下进行,其中氧化铜颗粒高度分散于氧化锌微粒周围, 氧化锌微粒最大不要超过几个微米。该脱硫剂的穿透硫容最大不超过4wt%。 可以看到该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缺陷:
1)该现有技术中的脱硫剂硫容低,脱硫效果差,不能满足现在石油化工 行业中,尤其是国外引进制氢工艺及煤制气FT合成工艺对脱硫精度0.05ppm 的要求。
2)该现有技术中脱硫过程中的温度为500-700℃,意味着对脱硫环境的 耐热强度、抗氧化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脱硫剂本身的强度、高温 脱硫能力等物化性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脱硫剂硫容低, 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脱硫的缺陷,提供一种硫容高、可在较低温度下实现高精度 脱硫的脱硫剂,并进一步提供制备该脱硫剂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硫剂,包括活性组分和粘结剂, 所述活性组分为氧化锌和氧化铜,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锌为纳米氧化锌,在 所述脱硫剂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40-90%;所述氧化铜在所述脱硫剂中的重量 百分含量为5-50%;所述粘结剂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20%。本发明的脱硫剂中 各组分的优选重量百分含量为:所述纳米氧化锌为60-80%,所述氧化铜为 10-30%;所述粘结剂为10-20%。所述纳米氧化锌的粒径为20-40nm。
所述氧化铜由氧化铜前身物分解得到,所述氧化铜前身物为碳酸铜、硝酸 铜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粘结剂为高岭土、分子筛原粉、凹凸棒土、高铝水泥 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脱硫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纳米氧化锌、氧化铜、粘结剂、造孔剂和水进行混合形成混合物, 所述混合物中纳米氧化锌、氧化铜、粘结剂、造孔剂的重量比为 40-90∶5-50∶0-20∶1-10;
b)步骤a中得到的所述混合物经过捏合成型后得到成型物;
c)步骤b中得到的所述成型物经过干燥,焙烧后得到所述脱硫剂。
步骤a中,所述纳米氧化锌的粒径为20-40nm,所述混合物中纳米氧化锌、 氧化铜、粘结剂、造孔剂的重量比优选为60-80∶10-30∶10-20∶2-5。步骤a中也 可以将造孔剂与水混合后形成浆液,再将所述浆液与纳米氧化锌、氧化铜、粘 结剂、造孔剂进行混合形成混合物。
步骤c中,焙烧温度为320-350℃,焙烧时间为3-5小时。
步骤a中,也可以将纳米氧化锌、氧化铜和/或氧化铜前身物、粘结剂、 造孔剂和水进行混合形成混合物,使得在步骤c中得到的所述脱硫剂中纳米氧 化锌、氧化铜、粘结剂、造孔剂的重量比为40-90∶5-50∶0-20∶1-10。所述粘结剂 为高岭土、分子筛原粉、凹凸棒土、高铝水泥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造孔剂为 纤维素粉、碱式碳酸锌、田菁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中的脱硫剂可以高精度脱除原料中的硫化氢,同时还可以脱除 其他硫化物,具有高硫容。脱硫剂采用纳米氧化锌作为主要成分,使得在捏合 成型过程中,活性金属氧化物间可以充分混合,氧化铜均匀分散于氧化锌微粒 周围,经过焙烧后得到的脱硫剂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脱硫剂中的金属氧化物 的活性有效提高,可以大大提高脱硫精度和硫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30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除砷吸附剂Fe-Zr复合氧化物的研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脱硫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