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除草药肥复合粒剂及其制备、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2401.0 | 申请日: | 200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9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谢九皋;张国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A01N37/22;A01N47/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草药 复合 及其 制备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除草药肥粒剂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技术背景
除草剂与化肥混合使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在5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含2,4-D的肥料,并有少量产品面市。1970年,美国玉米地施用的除草剂大约有10%是和化肥混合一起施用的。与此同时,除草剂与化肥混合后能否稳定存在、除草效果是增效、平效还是减效等的质疑一直存在。随着除草剂、化肥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出现,除草药肥的复合技术不断发展。公开号为CN1336113A的“水稻除草药肥的制备方法”公布了一种由二氯喹啉酸、苄黄隆、多效唑和“绿功宝”微肥按一定配比混合制备水稻除草药肥的方法。公开号为CN1844063A的“水稻除草药肥及其制造方法”公布了一种苄嘧磺隆、丁草胺、载体肥料、安全剂、微量元素等按一定比例经混合造粒制备水稻除草药肥的方法。上述两专利选用了不同的除草剂药效和肥效成分,但都没有对产品的稳定性和共用时化肥对除草剂药效影响进行进一步说明。在制备方法上,公开号为CN1336113A的“水稻除草药肥的制备方法”只将各组分进行了简单混合即得成品;公开号为CN1844063A的“水稻除草药肥及其制造方法”则是将除草剂药效成分与化肥全部混合,进行100%造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1)在目前众多的水稻除草药肥组合中,筛选出一种可以保证除草药效成分与化肥稳定共存,化肥对除草药效成分有明显增效作用的组合及其具体比例;(2)在保证水稻除草药肥使用效果和使用方便性的前提下,找到一种简单的制备方法,以尽可能降低成本;(3)找到一个此水稻除草药肥使用的最佳时间和使用量,指导农业生产。
发明人谢九皋教授和张国安教授等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对除草剂与化肥的混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第一阶段研究一种除草剂与一种化肥混合,称之为一元混配。第二阶段,从一元混配中选出稳定性好、共毒系数高的配方进行二元混配研究,选出好的配方进行剂型研究和大田试验。
一、一元混配制剂的试验结果
1、热贮藏稳定性试验结果
表1 丁草胺与化肥混配制剂的贮藏稳定性试验结果
表2苄嘧磺隆与化肥混配制的贮藏稳定性试验结果
表3苄嘧磺隆+氯化钾混配制剂的贮藏稳定性试验结果多重比较
从表1,2,3表明,除苄嘧磺隆+氯化钾混配制剂在热贮藏后苄嘧磺隆的量与开始时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混配制剂方差分析F值均小于F0.05(V1=3,V2=8)=4.07,表明各混配制剂在本试验所设计的三种条件下是稳定的。
2.一元混配制剂对稗草毒力测定试验结果
表4一元混配制剂对稗草毒理测定结果
注明*ED50值单位为mg/m2,以下同
从表4可知,丁草胺与氯化铵或尿素混配,共毒系数明显高于100,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丁草胺与其余的三种化肥混配的共毒系数接近100,说明三种化肥对丁草胺的抑稗活性没有影响,是平效。
除苄嘧磺隆与氯化铵混配的共毒系数为92.8外,苄嘧磺隆与其余四种化肥混配的共毒系数接近100或略高于100,说明这四种化肥对苄嘧磺隆的抑稗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二、二元混配制剂的试验结果
1.二元混配制剂的热贮藏稳定性试验结果
表5二元混配制剂热贮藏稳定性测定结果
从表5结果表明,丁草胺+苄嘧磺隆+尿素混配制剂是稳定的。
2.二元混配制剂毒力测定结果
表6丁草胺+苄嘧磺隆+尿素复配制剂毒力测定结果
表6结果表明,丁草胺+苄嘧磺隆+尿素复配,当丁草胺与苄嘧磺隆在表6所设置的配比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选定丁草胺+苄嘧磺隆+尿素组合。
根据大田生产的要求,水稻一般在插秧后要施返青肥,这个生长季节同时也是施用除草剂的时候,所以将除草剂与化肥结合制成一个产品,可以节省劳力,降低运输费用。一般每亩水稻返青肥需施用尿素约10公斤,而施用的除草剂一般只有几十克,大多数除草剂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直接与化肥混合施用。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通过先将除草剂与化肥制成水分散粒剂,然后,将此水分散粒剂与化肥混合均匀,制成以化肥为主的肥药合一的水稻除草药肥复合粒剂。
三、大田试验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24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