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小型麦克风阵列的定向语音增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12195.3 | 申请日: | 2008-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7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 发明(设计)人: | 颜永红;付强;张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中科信利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0L21/02 | 分类号: | G10L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勇 |
| 地址: | 10019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小型 麦克风 阵列 定向 语音 增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语音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定向语音增强方法。
背景技术
语音信号的增强和噪声的消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针对这一问题,已经存在很多基于麦克风阵列的算法,实现加强语音信号,同时抑制干扰(包括各类噪声和其他语音)的效果。麦克风阵列一般体积较大,难以用于在便携式设备(如手机等)。Elko和Luo等人提出和发展了自适应谷点形成算法(Elko and Nguyen,A steerable and variable first-orderdifferential microphone array,ICASSP,1997;Luo,et al.Adaptivenull-forming scheme in digital hearing aids,IEEE Trans.Signal Processing,2002),可以在小尺度阵列上实现定向语音增强,但去噪程度有限。另外,后滤波算法在大尺度阵列上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效果显著。但由于小阵列的麦克风间距有限,噪声相关性较大,基于相关函数的后滤波难以得到运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的定向语音增强方法的不足,将自适应谷点形成算法与概率控制的后滤波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适于便携设备的定向语音增强方法,该方法能否在很小的尺度下实现较强的消噪能力,克服了基于相关函数的后滤波器在较小阵列中难以得到应用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小型麦克风阵列的定向语音增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两个全指向性麦克风采集声音信号;
2)利用自适应谷点形成算法,对所采集到声音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延迟相减信号的语谱X(ω)和自适应滤波后信号的语谱Z(ω);
3)根据X(ω)和Z(ω),利用单通道语音增强方法计算出初步增益G′(ω);根据X(ω)和Z(ω),计算出目标信号存在概率P(ω);
4)利用所述目标信号存在概率P(ω),对初步增益G′(ω)进行修正,得出最终增益G(ω),
5)利用最终增益G(ω),对自适应滤波后的信号z(t)进行增强,得到最终的增强语音信号r(t)。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2)包括如下子步骤:
21)利用自适应谷点形成算法,对所采集到声音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延迟相减信号x(t)和自适应滤波后的信号z(t);
22)对x(t)和z(t)进行处理分别形成语谱X(ω)和Z(ω)。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两个麦克风且呈端射式排布,所采集声音信号包括fore(t)和back(t)信号,fore(t)为离说话人较近的麦克风收到的信号,back(t)为离说话人较远的麦克风收到的信号。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麦克风间距d为2cm-5c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21)中,对fore(t)和back(t)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延迟相减信号x(t)和自适应滤波后的信号z(t);
x(t)=fore(t)-back(t-d/c)
y(t)=fore(t-d/c)-back(t)
式中,c为声波的传输速度;
z(t)是以y(t)做为参考信号,对x(t)进行自适应滤波后得到的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中科信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中科信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21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