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串联结构并联增力液压缸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11200.9 | 申请日: | 200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5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泉;陈百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海泉;陈百一 |
主分类号: | F15B15/00 | 分类号: | F15B15/00;F15B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26辽宁省大连甘井子***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联 结构 并联 液压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制造领域,涉及一种增力液压缸。
背景技术
液压缸在机械制造及液压传动领域是一种常用的执行器,主要用于传递位移(直线或弧线运动)和输出作用力。在结构上,有单出杆式,双出杆式,柱塞式,活塞式等。工作原理均利用帕斯卡静压原理,即,压力油作用在活塞端面上利用油缸两侧油腔的静压差,推动活塞移动,同时,输出位移和作用力。通过改变进入油腔的油流量,可以改变活塞的运动速度;通过改变活塞的端面积,可以改变活塞的输出作用力。从本质上讲,在实际系统中,现有的各种液压缸都是独立工作的。如果,需要共同作用,那么,只有把各个液压缸进行组合。这样,在某些特殊场合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也一直在做研究,开发一些特殊用途的液压缸。文献资料表明,某研究者设计一种并联液压缸,其结构采用多缸分体布置,活塞杆内专门设置油管。设计这种液压缸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活塞杆行程。中国专利申请号91219376公开的是一种汽车并联油缸千斤顶的发明。主要用于更换汽车轮胎中支持汽车。它是油缸壳体内设有左缸和右缸,并设置连通左缸和右缸顶部的阻流嘴,壳体的右上侧和左下侧都有油嘴。可见,其机构复杂,制造困难,适用场合有限。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液压缸在某些使用场合受到限制的问题,发明人发明了一种串联机构并联增力的液压缸。这种特殊结构的新式液压缸,主要用于空间尺寸有限,而又需要输出很大轴向作用力的场合。
一种串联结构并联增力液压缸,其包括多个液压缸体及其相应的活塞杆,所述多个液压缸体轴向布置,活塞杆纵向排列首尾相连,构成串联结构,其增力方式是并联形成的。活塞杆设有中央钻孔,其作为液压缸的进液腔的进液路,而液压缸的回液腔用外置式管或内置式通道连通成回液路,由此,构成并联液压缸,通过最后一级的活塞杆对外输出作用力。
在强度允许的条件下,所述内置式通道设置在液压缸体内;在液压缸壁厚度不够时,在液压缸体外部设置所述外置式管。
液压缸体的构造可以是整体式或分体式,其中整体式是指:把一个液压缸分隔成多级液压缸;分体式是指:各级液压缸分别制造,然后组装成纵向结构。
其可单向输出作用力,液压缸下腔直接泄油,回程依靠手动解决。或者通过外部的换向阀使液压缸进液腔和回液腔的进回液换向,实现活塞杆的往复运动。
本发明的串联结构并联增力液压缸,其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组合在其他设备中。
附图说明
附图是一个三级串联结构并联增力液压缸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第一级为单出杆活塞式液压缸,第二级、第三级为双出杆对称活塞式液压缸。根据生产要求,可以增加第四级、第五级等无限多级双出杆对称活塞式液压缸。
各级液压缸分别制造,然后,纵向连在一起,即,把各级液压缸活塞杆端面对端面进行密封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或者是法兰连接。
各级液压缸体1,5,7作适当的轴向对中固定,比如把三个液压缸封装在一个圆筒形的壳体中,然后,再把各液压缸的回液腔B,D,F的油口连接到一个共同的油管4上。活塞杆8设有中央钻孔,其作为液压缸的进液腔A,C,E的进液路。
在液压缸体的外部,再把连接A腔的油管2和回液腔B,D,F的共用油管4连接到一个二位四通阀(或三位四通阀)上。
接通压力油至二位四通阀(或三位四通阀)上,该串联结构并联增力液压缸就可以往复运动,此时,上述提到的液压缸进液腔和回液腔中的流体也将换向。可以在末级的活塞杆8端部对外输出作用力。
输出的作用力数值为液压缸工作压力和活塞3,6,8有效面积之和的乘积。可以通过改变液压工作压力,或者改变各级活塞有效面积,或者改变并联缸个数等参数,来改变输出作用力数值,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设计步骤:首先根据现场作业要求,确定液压缸允许的最大外径,然后,选择液压缸工作压力,设定活塞杆中央钻孔直径,计算活塞杆强度,然后,确定活塞杆直径,设定液压缸内径,计算液压缸体壁厚,计算活塞有效作用面积,计算液压缸最大输出力,根据实际需要的作用力,计算并联液压缸的级数,设计工作基本完成。
发明人发明的这种液压缸,可以应用在需要很大输出力的场合。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合在其他设备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海泉;陈百一,未经陈海泉;陈百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12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短信息提醒方法及移动通信终端
- 下一篇:实现高清视频并行编码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