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房间分隔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10397.4 | 申请日: | 2003-0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4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宫崎邦雄;河野知之;池永一郎;东之薗三千彦;中村卓也;清田博之;德永一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E04B2/82 | 分类号: | E04B2/82;A47B53/02;B65G1/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洪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房间 分隔 系统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03106496.5、申请日为2003年2月27日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移动架和分隔系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个改进类型的可移动架和分隔系统,它提供比那些目前所用的可移动架和分隔系统更多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背景技术
人们知道包括多个可移动架的储藏系统,这些可移动架被支承成在装于工作区域底面上的轨道或导轨上沿着该工作区域移动。这些架子能以邻接的关系被压缩以让空间,并然后被移动,以让人进出单独的架子区域来插入或从其取出物品。这些类型的装置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相当多的用途。
但是,需要具有通过其能在底面上移动架子的导轨和轨道就意味着工作区域必须特定地适用于这种类型的系统。还有,一旦转变成这种结构,就会对该区域的使用有些影响。
此外,一旦到位,上述类型的可移动架就不易移动到其它的区域。如果要移动它们,那么那个区域也必须改变以提供架子能安装于其上所必需的导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房间的可移动分隔系统,它能在所能产生的分隔形状和可能的分隔数量方面提供更多的灵活性。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这种类型的可移动分隔系统,其中分隔装置还允许在房间分隔成的隔间之间可进出。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可移动架结构,它的操作无需导轨。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架,它能支承在任何类型的底面上,并且能自由地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以使空间的利用最优。
除了有可移动架之外,人们采用类似的系统来分隔房间,其中通过轮子和导轨安装多块竖直板,以使它们能移动来将房间分隔成各种部分。除了使这些分隔装置在底面上的导轨上可动之外,也经常在顶上的导轨上从上面支撑它们。
同样,这不仅意味着必须特殊地构造房间以包含和利用这些可移动分隔装置,而且意味着改变已经分隔的单独隔间的形状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亦即,房间的宽度一般保持不变,并且分隔装置将房间分隔成具有相同或不同长度的区域。
按照本发明,提供一个房间分隔系统,以分隔带有底面、封闭的固定壁的区域。分隔系统包括由一驱动系统支承在底面上的一面板。该驱动系统可操作地沿着底面在将区域分隔成所要大小和形状的部分的方向上移动所述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构造的一个可移动分隔装置和架子系统侧视图。
图2、3及4是图1所示的架子的支承框架分别在左侧边缘、中心和右侧边缘处所见的仰视图。
图5、6及7是框架支承部分的侧视图,分别示出了在图2、3及4中所示的相同区域。
图8是示出两对传动带的俯视图。
图9是传动带的侧视图。
图10是一个与图9类似的视图,但仅示出了一条传动带,并因此是另一种类型的结构。
图11是沿着图10的线11-11的横剖面图。
图12是一个与图9类似的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且结构支承在底面上。
图13是表示传动负荷如何根据传动带宽度变化的示图。
图14是与图10部分类似的放大视图,示出了传动带如何支承架子以及如何用作传动轮与底面之间的缓冲装置。
图15是与图3部分类似的视图,但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16是沿图15中箭头16的方向所见的视图。
图17沿着图15中箭头17的方向所见的、且与图6部分类似的视图。
图18是示出带有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构造的可移动分隔系统的房间的立体图。
图19至21是一个由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所构造的分隔系统分隔成各种形状的房间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请详细参见附图,先参见图1至9的实施例,并从图1的特定标号开始,根据本发明这个实施例构造的一个可移动架总地由标号31标识。可移动架31适于被支承成沿着任何普通类型的一底面32、以下文将述的方式移动。
架子31包括一个装在一总地由标号34标识的基底上的上架组件33,。架组件33可以是任何的材料和结构,例如,它可以包括由侧向件所固定的可调节架。由于那些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们会易于理解架子可以采用的各种形式,那么可认为无需对此进行进一步描述。
基底34的结构最好地示于图2至7,并且后文将参照图2至7进行描述。它包括驱动轮35和从动轮36,两轮通过一环形带子37相互连接,为架子31提供了在底面32上的直接支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刚株式会社,未经金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03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