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量控制阀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10291.4 | 申请日: | 2008-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8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 发明(设计)人: | 黑武者淳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F16K17/30 | 分类号: | F16K17/30;G05D7/01;B66F9/22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宋焰琴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量控制阀,该流量控制阀应用于各种工业机器和车 辆中的流体压力设备。
背景技术
所公知的是,即使流体压力变化,压力补偿型流量控制阀也能保持流 量恒定,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4-183818公开了这样的流量 控制阀。在该流量控制阀中,控制轴滑动地设置在圆柱形主体中,在轴向 方向上弹性地偏压轴的弹簧设置在主体和轴之间。流量控制阀的流入侧是 开口可变化的可变节流孔,流出侧是开口不可变的固定节流孔。
如果上游流体压力增加,高压流体流进,阀腔中的压力增加,轴克服 弹簧的弹性偏压力而移动。结果,可变节流孔的开口被减小,压力被补偿, 流到下游的流体的流量保持恒定。
传统的流量控制阀的问题在于:当上游流体压力突然增加时,流量过 冲(overshot)。因为直至上游流体压力增加之后轴开始移动时存在时滞, 所以,如果上游压力突然增加,可变节流孔的开口调节不能跟上,会暂时 性地流过过量的流体。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当上游流体压力突 然增加时抑制流量过冲。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压力补偿型流量控制阀包括:轴,当上游流体压 力增加时,所述轴在进入的流体的压力的作用下离开它的初始位置;第一 可变节流孔,当轴离开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可变节流孔的开口逐渐减小; 和第二可变节流孔,当轴在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可变节流孔的开口被预先 减小,当轴离开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可变节流孔的开口逐渐增加。由于该 结构,如果上游压力突然增加第一可变节流孔的开口不能及时调节时,能 够通过第二可变节流孔来减小流量,因此能够有效避免流量过冲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当上游流体压力突然增加时能够抑制流量过冲。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量控制阀(flow rate control valve) 的侧剖视图;
图2显示流量控制阀的侧剖视图;
图3显示本发明的变化例的侧剖视图;和
图4显示变化例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和图2显示本实施例的 流量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结合在流体压力设备的壳座5中,并且包括作为 主要构成元件的主体1、塞2、控制轴(control spool)3和弹簧4。
主体1是圆柱形的,其一端闭合,另一端开放。轴3保持在主体1中, 从而使得轴3能够沿其轴向方向前后滑动地移动。多个流入开口11和多 个流出开口13和15形成在主体1的周壁中,从而使得这些开口大致间隔 连续地形成在相同的圆周上。循环通路17和18也形成在主体1的周壁中, 用于把下游流体压力引导进主体1中(在主体1的设置弹簧4的另一末端 侧)。流入开口11靠近主体1的一端。与流入开口11相比,流出开口13 和15稍微更靠近主体的另一端。循环通路17和18比流出开口13和15 更靠近另一端。塞2螺纹连接到主体1的另一端,以便闭合主体1的另一 端。
轴3具有这样的轮廓:中间部分33通过形成环形凹槽331而具有更 小直径,该环形凹槽331位于轴3的一端31和另一端32之间。轴3的一 端31和另一端32的外周与主体1的内周基本紧密接触。在一端31中形 成压力传送孔311,该压力传送孔311在一端面处开口。压力传送孔311 通过中间部分33的内部通路332与环形凹槽331连通。在另一端32中形 成圆柱形孔321,该圆柱形孔321在另一端面处开口。弹簧4插入圆柱形 孔321中,弹簧4的一端与圆柱形孔321的底部弹性接触,并且弹簧4的 另一端与塞2的内环(inner race)弹性接触。弹簧4将轴3弹性地偏压 向一端。
轴3的一端31打开或闭合流入开口11,流入开口11是第一可变节流 孔,轴3的另一端32打开和闭合流出开口15,流出开口15是第二可变 节流孔。从流入开口11进入的流体通过环形凹槽331到达流出开口13 和15,并且从流出开口13和15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02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