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作业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9567.7 | 申请日: | 2008-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2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青木阳之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牧田 |
主分类号: | B25F5/00 | 分类号: | B25F5/00;B25D17/24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龙鑫;马少东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业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工具的减振技术,该作业工具是如电锤或电锤钻等 的沿直线驱动前端工具的工具。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2004-15490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减振机构 的电锤的结构。在该以往的电锤中具有作为减振装置的动吸振器,由此来实 现减少电锤作业时的电锤振动,上述减振装置减少伴随着电锤作业而产生的 电锤头(hammer bit)在长轴方向的振动。动吸振器具有配重,构成为通过该 配重在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的运动来减少电锤作业时的电锤振动,上述配 重在受到螺旋弹簧的作用力的状态下能够直线运动。
在以往的动吸振器中,配重形成为将大径部和小径部连接成一体的长柱 状,同时在小径部的外周部上设置了螺旋弹簧,由此在确保配重重量的同时, 可实现配重在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移动时的动作的稳定性。
然而,为了推进电锤的低振动化,需要提高动吸振器的减振性,即提高 动吸振器的减振力(与振动方向反向相反的作用力)。但是,因为以往的动 吸振器中与配重相比密度低(由于弹簧部之间存在轴方向的间隙)的螺旋弹 簧位于外周围侧,所以从确保配重的重量的观点来看,空间利用效率低。因 此,若增加配重的重量来提高减振性,动吸振器就变得大型化,从而在作业 工具侧需要大的设置(装载)空间。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4-1549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工具,用 于实现作业工具上所装载的动吸振器的紧凑化,并且有助于提高减振性。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作业工具所优选的方式是通过直线驱动 前端工具,使该前端工具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工具主体 及动吸振器。作为本发明的作业工具,包括如电锤,电锤钻,线锯,往复锯 等的通过前端工具的直线运动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动吸 振器具有:配重,其被安装在工具主体上或被安装在固定地设置于工具主体 的主体侧构件上,并且能够在前端工具长轴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弹性构件, 其以压缩状态将配重支撑在工具主体或主体侧构件上,动吸振器通过配重在 前端工具长轴方向上直线运动,对加工作业时的上述工具主体进行减振。另 外,上述配重具有从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的至少一侧的端部开始向该长轴方 向延伸的内部空间。而且,弹性构件的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的一端侧插入 在内部空间内,另一侧设置在工具主体或主体侧构件上。
此外,本发明中的“主体侧构件”的优选方式包括与工具主体成为一体 的设置的方式和可自由装卸地设置在工具主体上的方式中的任一种。另外, 关于本发明的“配重的直线运动方向”不仅限于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至少 包含在前端工具长轴方向的分量即可。另外,本发明中的“配重”最好容置 在工具主体或在主体侧构件中形成的中空部内,并以与该中空部的内壁面的 面接触状态,即利用滑动面来相对移动。此外,一般来讲,螺旋弹簧相当于 本发明中的“弹性构件”。还有,一般来讲,圆环状截面的空间相当于本发 明中的“内部空间”,截面圆形的中空状的空间及截面圆形以外的中空状的 空间也包括在上述“内部空间”里。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配重中形成向前端工具长轴方延伸的内部空间,并 将弹性构件插入并设置(容置)在该内部空间内,能够在弹性构件的外侧设 置比该弹性构件密度更高的配重。其结果,与在弹性构件的外侧设置比该配 重密度低的弹性构件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加配重的重量,从而能够提高动吸 振器的减振性。另一方面,将弹性构件设置在配重的内部空间中时,在弹性 构件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情况下,其直径变小。当螺旋弹簧的直径变小时,所 产生的应力也变小,因此,能够维持螺旋弹簧的耐久性使弹簧力增强,能够 进一步提高减振性。
动吸振器的配重一般以与工具主体或主体侧构件的接触面作为滑动面且 至少能够在前端工具长轴方向上直线移动的方式被安装,但根据本发明,因 为以在弹性构件的外侧设置配重的方式构成,所以利用位于该弹性构件外侧 的配重,能够在工具主体或主体侧构件的移动方向上形成长的滑动面,或在 移动方向上形成具有长间隔的多个滑动部分。其结果,能够容易地确保配重 的稳定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牧田,未经株式会社牧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95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