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送风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09147.9 | 申请日: | 2008-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 发明(设计)人: | 矢野武志;须川晃秀;井坂笃;三原史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4F7/06 | 分类号: | F24F7/06;F24F6/12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玉双;郑特强 |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送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送风装置,尤其涉及装备有静电雾化器(atomizer)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去除异味组分(odor component)、过敏原等,已经提供了多种传统的空气过滤清洁器(filter air cleaner)。然而,这些清洁器不能去除粘在例如车辆舱室、室内空间等密闭空间内的、例如仪表板(dashboard)、座位、围壁、帘幕等内部部件上的异味组分和过敏原。
近来,人们已经注意到通过水的静电雾化产生具有纳米尺寸的由带电荷的细小水颗粒构成的雾的静电雾化器。所述雾包括例如超氧基(super oxideradical)和氢氧根基(hydroxy radical)等基团,并具有各种效果如:除臭效果、消除(减少)与抑制病毒和真菌的效果、过敏原的灭活效果等。由此,这些雾化器可以去除粘在所述的内部部件上的异味组分,且还可以灭活粘在将要进入所述封闭空间内的人或衣物上的过敏原(例如:花粉)。
例如,2006年6月15日公布的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6-151046披露了装备有静电雾化器的送风装置(空调装置)。该雾化器位于该送风装置的通风道中。该雾化器具有暴露于在通风道内流动的空气下的放电电极和对电极(counter electrode)。在放电电极与对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且对该放电电极周期性地供应极少量的水(露滴)。由此,通过静电雾化产生由带电荷的细小水颗粒构成的雾,并且这种雾由在通风道内流动的空气带入车辆舱室中。
然而,由于供应至放电电极的极少量的水暴露于在通风道中流动的空气下,在利用静电雾化产生雾之前,水可能被气流吹出。因此,会阻碍在高电压下由水稳定地形成泰勒锥(Taylor cone),从而使由带电荷的细小水颗粒构成的雾不能被喷射到车辆舱室中。
因此,在车辆或中央加热系统的送风装置中,想到将静电雾化器设置在所述装置的通风道外,从而产生由带电荷的细小水颗粒构成的雾,以将这种雾供应至该通风道内。然而,通风道内的气流是用送风扇产生的,所以在通风道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高于大气压。因此,设置于通风道外的雾化器不能将雾供应至通风道内。
因此,想到使该雾化器还设置有用以将雾供应至通风道内的风扇。然而,由于能装备到该雾化器上的风扇的送风功率比送风扇小,所以雾化器还是不能将雾供应至通风道中。
因此,想到如果通风道内存在低压区域(space),就将雾化器设置在该低压区域中。然而,这限制了雾化器的布置灵活性。而且,当为调节送风扇的气流量而改变该送风扇的操作时,在通风道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也被改变。因此,在相同条件下,雾化器不能将雾供应至通风道中。此外,当将送风扇的操作调节至最大时,在通风道中流动的空气的气压升高,从而很难将雾供应至通风道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稳定的静电雾化产生由带电荷的细小水颗粒构成的雾,通过简单的结构将雾供应至通风道内,而不会对在通风道中流动的气流产生影响并且不会限制静电雾化器的布置灵活性;即使改变雾化器的布置和在通风道中流动的空气的压力,也能将雾稳定地供应至该通风道内。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包括通风道、送风扇和静电雾化器。通风道具有吸入口和供应口。送风扇设置在通风道中并产生从吸入口至供应口的气流。静电雾化器构造为利用静电雾化产生由带电荷的细小水颗粒构成的雾,以将雾喷射至通风道内。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静电雾化器还包括中空本体,其暴露于通风道内的空气中。该中空本体包括静电雾化室、阻挡件、入口和出口。静电雾化室设置在中空本体内,且在该静电雾化室中产生雾。阻挡件设置在通风道内,以使在通风道中流动的一部分空气与该阻挡件的前部发生碰撞,由此获得增压的空气。入口设置在该阻挡件的前侧,以使增压的空气可以经由入口进入静电雾化室。来自静电雾化室的、压力高于在通风道中流动的空气压力的所有增压的空气通过该出口流出到该通风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91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