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精密回血过滤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6389.2 | 申请日: | 2008-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4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耿世保;王慧美;王振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耿世保;王慧美;王振有 |
主分类号: | A61M5/165 | 分类号: | A61M5/165;A61M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汇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雅军;高云瑞 |
地址: | 10140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密 过滤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精密过滤和快速回血功能的精密回血过滤器。
背景技术
医护人员为病患者输送药物,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安全输液。
输液资料介绍:在放大了100倍的药液显微镜像图片所显示的画面触目惊心,药液里布满了玻璃渣、橡皮屑、药渣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近年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大输液的应用日益广泛,注射液特别是输液中异物与微粒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也被世界医药界人士所重视。不溶性微粒是指注射液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药物结晶、污染、化学反应、物理作用等等)后形成的颗粒状杂质。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异物还可从血管侵入组织,由于巨嗜细胞的包围和增殖引起肉芽肿。
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经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随之进入右心室,再由肺动脉进入肺部微循环。在此过程中,由于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一部分微粒被吞噬掉,而另一部分微粒则被吞噬细胞包围。由于吞噬细胞的直径约为20μm,所以被包围的微粒的体积大大增加,而微循环毛细血管的管径仅为8μm,所以微粒很难通过肺部微循环,因此便形成很多肺部肉芽肿。
而且,由于吞噬细胞在数量上有局限性,故而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微粒呈游离状态。在肺部进行微循环交换时,一部分微粒可通过微循环中间微动脉直接进入肺静脉,再由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并由主动脉进入全身各组织。在此过程中,同样有一部分微粒仍呈游离状态,有一部分被吞噬细胞继续包围,形成更大的微粒。动脉系统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可随血液循环途径,引起不同部位和组织的血管栓塞或肉芽肿。
不溶性微粒若引起脑血管栓塞,可引起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若引起眼底血管栓塞,可引起眼底血管缺血,导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若引起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疾病。若引起肾动脉栓塞,可引起肾组织缺血,从而引起肾性高血压。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由于核的形成,可导致不同部位的结石,如肾结石、胆结石等。
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还可引起过敏样和热原样反应。这些因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疾病,我们通称为“输液病”。
应用于人体的输液中,最理想的微粒限度应当是″零″微粒,但这是不可能达到的。故各国根据注射剂控制微粒的技术进展状况制定了微粒检查的限度。
根据中英两国对微粒控制的指标
中国药典:年代:1996年;控制上线:25微米,下线10微米。
英国药典:年代:1998年;控制上线:5微米,下线2微米。
经实验证实:
PVC药液袋每袋含约150万个微粒。
带胶塞的玻璃瓶每瓶约含10-40万个微粒。
输液和配液时的环境污染可使微粒增加10-100倍。
肌肉注射针剂比输液剂中微粒含量高15倍。
加入粉针剂比加入注射液针剂中的微粒高4-5倍。
溶媒药物分子和葡萄糖分子相互吸附都会产生新的微粒。
添加中草药制剂会使微粒增加几十-几百倍。
药液对存储、置放、避光和温度的要求达不到或发生变化都会产生大量的微粒。
因此,控制输液中的微粒更显得重要。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还是用普通药液过滤器(控制上线:25微米,下线10微米)。少数大医院也开始使用精密过滤的药液过滤器(控制上线:5微米,下线2微米),但只能过滤药液,不能同时观察回血,仍有存在的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为了解决现有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液中,不易观察回血和大于5微米的微粒不能滤除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可同时过滤大于5微米的微粒和易观察回血的精密回血过滤器。它采用国内研制的微孔膜做成药液过滤器,可以达到精密过滤的要求;同时,为更方便医护人员输液使用,把回血和精密过滤结合在一起,集两个功能为一体。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精密过滤组件和回血组件,精密过滤组件由上壳体、滤膜、滤膜内、外撑件构成,滤膜装设于上壳体内,滤膜两端用滤膜外撑件和滤膜内撑件压紧固定;回血组件由下壳体、气囊、气囊撑件构成,气囊装设于下壳体内,气囊开口处用气囊撑件撑开,一起装设在下壳体一管口内,卡紧固定;上壳体与下壳体卡合固接为一体。
所述滤膜为折叠式,增大过滤面积,减小总体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耿世保;王慧美;王振有,未经耿世保;王慧美;王振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63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