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垃圾近零排放的热处理工艺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06362.3 | 申请日: | 2008-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1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董长青;杨勇平;梁慧;张俊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3G5/027 | 分类号: | F23G5/027;F23G5/30;F23G5/44;C10B5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 琨 |
| 地址: | 102206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排放 热处理 工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的热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活垃圾近零排放的热 处理工艺及装置,适用于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活垃圾的处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固体废物的产量不断增 加。城市生活垃圾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污染源,是城市公害之一。全国大、中、小 城市(镇)的生活垃圾年产量接近2亿吨。生活垃圾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并直 接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目前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填埋法
该法的主要优点是建厂费用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土地资源丰富的 国家和地区,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比较突出,应用也比较普遍;其主要缺点是占地 面积大和存在渗滤液问题,同时由于环保方面要求,填埋场选址比较困难,建场 投资增大。
(2)焚烧法
焚烧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而且具有 占用土地资源最少的优点。最主要问题是焚烧排出的飞灰、酸性气体、重金属和 二噁英有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3)堆肥法堆肥法可生产出含腐殖质较高的肥料。缺点是堆肥养分含量不 高,难以适应种植要求;另外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其中非堆肥物比较多,可 能造成二次污染。
(4)热解技术
生活垃圾的热解技术是利用高温裂解的方法使废物完成干燥、热解、熔融或 燃烧的过程。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处理不适于焚烧和填埋的难处理物;生活垃圾 与废塑料的热解可以得到多种有用的物质,包括可燃性的气体或液体,最后的固 态产物中的一部分可以直接作为化工合成原料,一部分可以作为优良的辅助燃 料,但是热解技术对燃料热值有一定的限制。
中国专利00130725.8(发明名称:生活垃圾气化制备燃料气的方法及复合式 气化反应器)无法有效避免CO2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垃圾处理工艺的不足,而提出一种实现生活垃圾 近零排放的热处理工艺及装置。
所述的一种实现生活垃圾近零排放的热处理装置由垃圾气化器a、置换燃烧 器b和金属氧化物再生器c三个流化床并联组成,其中,垃圾气化器a上部出口 连接第一旋风分离器d,垃圾气化器a的中下部经过第七连接管道8和第二旋风 分离器e的回料腿相连通,所述置换燃烧器b的上部经过第六连接管道7连接第 二旋风分离器e,置换燃烧器b的中部两侧分别与第一旋风分离器d的回料腿和 第三旋风分离器f的回料腿相连通,置换燃烧器b的中下部通过溢流管16与金 属氧化物再生器c相连通,所述金属氧化物再生器c上部出口通过第十二连接管 道13连接第三旋风分离器f,气体分离器h通过第四连接管道5连接第一旋风分 离器d和通过物流管道17与置换燃烧器b连接;第二旋风分离器e的气侧出口 经过第八连接管道9与冷凝器g连通,第三旋风分离器f的气侧出口连接余热利 用装置或排空装置15。
所述三个流化床还包括位于流化床下部的布风板,即垃圾气化器a还包括第 一布风板19、置换燃烧器b还包括第二布风板20、和金属氧化物再生器c还包 括第三布风板21;
所述第一布风板19的侧面还开有垃圾入料口1,用于送入生活垃圾;
所述垃圾气化器a的底部与第一连接管道2相连,通入水蒸气或产品气;
所述置换燃烧器b的底部与第五连接管道6相连,通入水蒸气或产品气;
所述金属氧化物再生器c的底部与第十一连接管道12相连,通入空气。
所述热处理工艺采用并行循环流化床和置换反应方式,以空气作 为流化介质,生成富氢可燃气体,提高了系统产物的附加值;同时系 统产出浓度大于90%的高浓度CO2,从而实现CO2的单独收集以及可 燃气体的直接或后续利用,降低成本,实现了生活垃圾近零排放的热 处理;
具体工艺实现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63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