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柴油机润滑油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1207.2 | 申请日: | 2008-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9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张长和;佘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69/06 | 分类号: | C10M169/06;C10M135/10;C10M133/16;C10M119/06;C10M137/10;C10M143/00;C10M155/02;C10N30/10;C10N30/04;C10N30/02;C10N30/18;C10N4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11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机 润滑油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喷式高负荷柴油机曲轴箱用柴油机润滑油组 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柴油机所用的油仍然是以CD级柴油机油为主导,但 是随着柴油机向直喷式大功率方向发展,发动机苛刻度增大,对润滑 油的高温清净性、烟炱分散性和抗磨损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D 级油已不能满足新机型的润滑要求。很多国内新型的柴油机和从国外 引进的重型车都要求使用CF-4级柴油机油,对CF-4级油的需求在不 断增长,但目前国内市场上的CF-4油大都是从国外进口,价格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符合API CF-4规格指标,且性价比 较高的柴油机润滑油组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柴油机润滑油组合物,其组分和 含量按重量百分比计:高温清净剂3.5-6.5%、无灰分散剂2-4.5%、 复合抗氧剂0.7-2.5%、稠化剂0-12%、降凝剂0.3-0.8%、抗泡 剂0.001-0.005%,余量为基础油;高温清净剂、无灰分散剂和复 合抗氧剂重量和占柴油机润滑油重量百分比≤10.5%。
所述的高温清净剂是由低碱磺酸钙1.5-3.0%和高碱硫化烷基酚 钙2.0-3.5%复合构成。
所述的无灰分散剂为双丁二酰亚胺。
所述的复合抗氧剂是由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0.5-1.5%和二烷基 二苯胺0.2-1.0%组成。
所述的稠化剂为乙丙共聚物。
本发明利用国产I类润滑油基础油(按API分类),可以大大降 低成本,对国产基础油进行分析得出下表数据:
基础油分析数据
从表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基础油的饱和烃含量较低,均小于 90%,说明其高温清净性较差,又因其胶质含量较高,分别为0.2%和 0.5%,说明其氧化安定性较差,为了弥补基础油的缺陷,本发明通过 添加适量高温清净剂、无灰分散剂和抗氧防腐减磨剂等成分,使其能 够满足CF-4级使用要求。
磺酸钙、硫化烷基酚钙都是广泛用于柴油机油的高温清净剂,它 们都是含有亲水、亲油和极性基的表面活性物质,它们以胶束状态溶 于油后,能使本来在油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沉积物的前身包溶在胶 束中心,阻止它们进一步氧化缩合成漆膜和积炭,从而起到增溶作用。 由过碱化工艺产生的碳酸钙粒子能中和油品衰变而产生的酸性物质 和燃料产生的硫化物,防止深度氧化和磺化作用。清净剂和分散剂中 所含有的极性基靠范德华引力或氢键吸附已生成的积炭和烟炱微粒 并稳定地分散在油中,阻止这些微粒的聚集、沉积,起到抑制机油粘 度增长和减轻磨损的作用。丁二酰亚胺是低温分散能力很强的无灰分 散剂,它对机油衰变的中间产物有很强的增溶能力,但因其临界胶团 分散温度稍低,故高温清净性稍差。本发明使用的分散剂是国内热加 合工艺生产的双丁二酰亚胺,具有较好的高温清净性能。为增强组合 物抗氧化变质的能力,需要加入由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和二烷基二苯 胺组成的复合抗氧剂,通过吸收自由基和分解过氧化物的形式,阻断 混合物氧化衰变进程,从而起到提高润滑油使用寿命的作用。为保证 组合物具有适当的流变性能,在混合物中加入稠化剂-乙丙共聚物和 降凝剂-聚α烯烃。为保证适当的抗泡沫性能,还需加入抗泡剂-甲 基硅油。
在本发明的组分中,由高温清净剂、无灰分散剂和复合抗氧剂组 成的复合剂占整个柴油机润滑油重量百分比不超过10.5%。既能够满 足APICF-4级使用要求,成品润滑油的质量符合CF-4标准,又降低 了成本,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性价比较高, 其复合功能添加剂量较低,占整个柴油机油重量百分比不超过10.5%。 能够满足APICF-4级使用要求,减少柴油发动机因润滑不良引起的故 障,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对本发明进行性能评定,得出评定结果见下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12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动盘用合金钢
- 下一篇:多级控制聚自由基生物质气化再生能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