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小屏幕设备上预览新事件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99973.X | 申请日: | 2004-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5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 发明(设计)人: | 格哈德·D·克拉森;克雷格·A·邓克;克里斯托弗·R·沃莫尔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8 | 分类号: | G06F3/048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玮 |
| 地址: | 加拿大安大*** | 国省代码: | 加拿大;CA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屏幕 设备 预览 事件 | ||
本申请是2004年2月24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No.2004800399302的发明名称为“在小屏幕设备上预览新事件”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无线通信设备,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控制这种设备的图形用户界面。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移动设备上可用的通信服务的增长,制造在许多不同功能上均能优胜的单个设备变得日益复杂。许多评论家声称无线电话设备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手持个人数字助理(PDA)设备,且手持PDA设备也决不能成为好的无线电话。还声称仅十几岁的青少年在使用即时消息收发(IM)服务或短消息服务(SMS)来与朋友和熟人交换消息,并且这种用户将购买完全不同的无线移动设备。然而,无线手持设备的许多用户希望单个设备上具有多种服务和功能性。
向用户在单个无线移动设备上呈现多种服务和功能向用于控制设备的用户界面(尤其是图形用户界面(GUI))的设计者提出了许多挑战。无线设备相对于如膝上型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不太便携的计算设备通常较小。然而,固有地,无线移动设备的视频显示器(如LCD)或其它屏幕组件具有较小显示区域。
典型地,无线移动设备的GUI包括主屏和可以从主屏导航的一个或多个子屏。通常,在主屏的一部分上提供通知图标,以指示如新IM消息、电子邮件的接收等新事件、或者如日历提醒或警报等其它服务事件、以及如时间、日期和电池寿命等其它状态信息。针对每个类型的服务或通过设备可用的功能,通常在主屏的重要部分上提供图形图像或图标,可以使用光标或其它装置来选择图标,以发起针对所选服务或功能的特定GUI。
用户可以订阅多个类似服务,并且通过单个无线移动设备使这些服务可用。例如,用户可以订阅一个以上的即时消息型服务,如AOLTM即时消息收发软件(AIMTM)、ICQTM、Microsoft NetworkTM(MSNTM)、Yahoo!TM消息收发软件以及Quick MesssagingTM。可选地,或者同样地,用户可以使公司和私人电子邮件帐户与无线移动设备相连。当向用户通知如新的IM消息等新事件时,用户需要通过其各个激活图标分别检查其IM服务应用程序的每一个,以确定是哪个IM服务涉及该新事件。检查每个服务是不方便的。此外,存在使信息对用户可用比先前可用更快的需要,以最优化无线设备控制。
因此,结果是需要一种解决这些缺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方法和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设备的显示器上通知并预览新事件的方法、图形用户界面及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了一种针对具有用于管理相应事件的多个应用程序的计算设备的方法,用位于设备的图形用户界面的屏幕上的应用程序图标来表示所述应用程序的单独一个。响应于所述应用程序之一的新事件,在屏幕上预览新事件的方法对所述应用程序之一的图标进行可视修改,以通知新事件。响应于可视修改的图标,用户可以调用所述应用程序之一。
可以监视所述应用程序之一,以确定新事件的发生。此外,第一方案可以包括:响应于新事件,确定所述应用程序之一的图标的可视修改;以及当进行可视修改时,使用所述可视修改。确定可视修改包括保持针对所述应用程序之一的新事件的计数,并且对所述应用程序之一的图标进行可视修改包括显示新事件的内容的预览。显示预览的动作响应于用户动作,如与修改图标的交互。显示内容预览包括在屏幕的部分上显示对话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对其图标已经进行可视修改以通知新事件的所述应用程序之一的激活,通过所述应用程序之一自动导航到新事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包括至少一个数据通信设备和语音通信设备;以及所述多个应用程序的至少一些管理与设备相关的通信能力。这样,所述多个应用程序的所述至少一些的事件包括通信事件。例如,设备可以是无线设备。
在第二方案中,提供了一种配置用于根据第一方案的任意方法来操作的计算设备。在第三方案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配置用于通过控制器来运行以执行根据第一方案的方法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捷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捷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99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