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战斗机导弹防御理论及其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99450.5 | 申请日: | 2008-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5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 发明(设计)人: | 邓湘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湘 |
| 主分类号: | B64D45/00 | 分类号: | B64D45/00;F41H1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55000河南省安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战斗机 导弹 防御 理论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战斗机防御来袭导弹的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制导方式导 弹所采取的几种摧毁或干扰的措施。
战斗机防御导弹大概有几种传统的方法:释放红外诱饵弹,释放干扰箔条,电 子干扰以及通过机动在导弹攻击末端躲避导弹攻击。但是随着空空导弹发展到第四 代,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已经大大的加强了。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使得导弹能够轻松 排除红外诱饵弹的干扰,而在脉冲多普勒雷达面前干扰箔条由于释放后减速过快也 很容易被识破,并且第四代导弹的抗电子干扰的能力和机动性也有很大提高。因此 可以说战斗机在面对现代导弹的攻击时所能采取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少,第四代空空 导弹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战斗机的生存。
那么,如何来应对空空导弹带来的威胁呢?美国的做法便是隐形,因为美国在 雷达技术上拥有优势,在对等的作战环境中美方战机会先锁定对手,同时由于美方 战机采用隐形技术使得对手只能在较近的距离上才能发现他们。可以说导弹技术越 先进美国的隐形战机越容易优先消灭对手越不容易被对手的导弹攻击到。可是如果 我们也发展隐形战机,则不仅要在隐形技术上大量的投入,而且还必须把雷达技术 和发动机技术也搞上去才行,但这样亦步亦趋地发展将导致我们长期在技术上扮演 追赶者的角色。为了不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本发明通过分析飞机和导弹的飞行特 性以及导弹攻击战斗机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新的用释放物摧毁或干扰导弹的方法。 这样的选择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导弹威胁同时还带来一些额外的好处:所有 利用导弹攻击战机的武器平台的作战效率将大大降低,大型的水面战舰在战机面前 将变得十分脆弱,同时隐形技术也将变得毫无意义,未来的空战有可能重回机炮对 决的年代。
虽然用释放物摧毁或干扰来袭导弹的好处十分诱人,但是如何实现是个问题, 以下我们便从理论上来分析其实现的可能性。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分析导弹 的攻击方式入手:导弹要攻击战机首先要用雷达或红外导引头来锁定战机,然后依 靠火箭发动机将其战斗部推至战机附近爆炸来摧毁战机,也就是说导弹必须接近战 机才能达成目的。我们要做的便是阻止导弹接近战机,最直接方法就是释放阻挡物。 可是战机很难在其前方和侧面通过释放阻挡物来防御导弹,因为在这些方向战机只 有通过发射导弹方式来释放阻挡物,而这样释放的阻挡物远了精度不能保证,近了 又可能和战机相撞或由于相对运动过大而很难拦截成功。幸好我们看到在战机的后 方释放阻挡物则是可行的,通过缆绳拖拽的方式即可实现,并且在阻挡物上安装飞 行控制装置就能保证其位于战机的正后方。同时我们发现只要始终保持战机的机尾 指向来袭导弹,那么导弹就只能从战机的正后方接近攻击,这样一来导弹必然在其 接近战机的过程中首先和阻挡物相撞。当然同理可以推出,如果始终保持来袭导弹 位于战机正后方,只要释放屏蔽物将战机的信号屏蔽掉,使来袭导弹探测不到战机, 也可以达到防御导弹攻击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湘,未经邓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94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