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8704.1 | 申请日: | 200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2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达;陈金良;王愉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3;F21V23/06;F21V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一以弯折的方式设置于一框架上的软性电路板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背光模块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以提供光源。小尺寸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发光二极管、一软性电路板、一框架及一导光板。导光板设置于框架内。请参照图1A,其绘示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框架的侧视图。软性电路板90被弯折以设置于框架11的相对两侧面上,且胶体20涂布于软性电路板90与框架11之间,以粘合软性电路板90与框架11。发光二极管70位于导光板50的一侧边。当发光二极管70发光时,光线会进入导光板50。导光板50利用其结构来改变光线行进的方向。
由于软性电路板90以弯折的方式设置于框架11上,因此,软性电路板90具有回弹的应力。请参照图1B,其绘示图1A中的软性电路板因回弹而翘起的示意图。软性电路板90向上翘起之后,使得发光二极管70的位置对应地改变。如此,发光二极管70所发出的光线有部分无法射入导光板50内,使得背光模块10的发光效率降低。甚至,发光二极管70所发出的光线的光路偏斜后,也将使得降低背光模块10的发光均匀度降低。
虽然,传统中是寻找高粘度的胶体20来加强软性电路板90粘附于框架11的能力。然而,胶体20的涂布面积有限且寻找高粘度的胶体20往往面临提高成本的情况。另外,传统中也有采用外加一固定件的方式来避免软性电路板90回弹,例如是额外地增加一框体(未绘示)在软性电路板90外侧以固定软性电路板90,或暂时地以一夹子(未绘示)夹持软性电路板90以将软性电路板90固定于框架11上。但是,外加固定件的方式会提高制造成本及工时,且若设置框体在软性电路板90外侧还会增加背光模块10的整体厚度。因此,如何设计出可减少软性电路板因弯折而回弹的情况,以避免光源设置的位置偏移而影响到背光模块的发光效率及发光均匀度,为业界努力的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可减少软性电路板因弯折而回弹的情况,此外,本发明也可减少背光模块的发光效率因软性电路板回弹而降低的机率,以使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发光效率与均匀度。
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一导光板、一光源及一软性电路板。导光板设置于框架内。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框架及导光板上。软性电路板包括一主体、一光源承载部及一连接部。部分的主体被弯折,以使主体的一上边缘与一下边缘分别配置于框架的一上侧与一下侧。光源承载部位于主体旁。光源承载部承载光源。连接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光源承载部的一底边的一中间区段。第二端连接于主体的下边缘。连接部被弯折,使光源承载部配置于框架的上侧,且使得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一侧边。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现有技术)绘示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框架的侧视图;
图1B(现有技术)绘示图1A中的软性电路板因回弹而翘起的示意图;
图2绘示根据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分解图;
图3A绘示图2中的软性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3B绘示图3A中的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框架上的示意图;
图4绘示另一形状的软性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5绘示图3B中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A绘示图5中的框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6B绘示软性电路板设置于图6A中的框架上时,沿着剖面线6B-6B的剖视图;以及
图7绘示用以设置图4中的软性电路板的框架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100:背光模块
11、110、110’:框架
20:胶体
50、150:导光板
70:发光二极管
90、190、190’:软性电路板
110a:上侧
110b:下侧
110c:突出柱
111:延伸结构
111a:空间
111b:凸起结构
130:光学薄膜
170:光源
191、191’:主体
191a:上边缘
191b:下边缘
191c:主体延伸部
193、193’:光源承载部
193b:底边
193c:孔洞
193B1、193B2:侧边
195、195’:连接部
195a:第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87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运动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突发疾病分析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制作豆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