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7901.1 | 申请日: | 2008-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6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真船敏行;坂本雅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D30/08 | 分类号: | B29D30/08;B29C35/02;B60C1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艳江;段斌 |
地址: | 日本兵库***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造 充气 轮胎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 制造由生橡胶带的多个绕圈组成的胎面橡胶的方法,该方法能够防止模制 缺陷并提高轮胎的均匀性。
背景技术
最近,已经提出通过以叠搭方式缠绕窄的未硫化橡胶带来制造例如 充气轮胎的胎面橡胶、胎侧橡胶等的多种不同橡胶部件的多个方案,例 如在美国专利7093629中所公开的。
为了提高这种橡胶部件的生产效率,优选为使用相对较厚的橡胶 带,因为如果橡胶带非常薄,则需要将带缠绕很多次,而这样非常耗时。
然而,如果橡胶带较厚,则相应地在橡胶带的端部处形成的台阶将 较大。因此,轮胎均匀性(例如,RFV(径向力波动)、RRO(径向跳 动))易于劣化。另外,当这样的相对较大的台阶形成在例如生胎胎面 橡胶的生橡胶部件的外表面上时,会趋于使台阶存留在硫化橡胶部件的 模制外表面上,如同存在刮痕或割痕一样。另外,当这种相对较大的台 阶形成在生橡胶部件的内表面上时,则存在这样的趋势,即在台阶的附 近,空气存留在橡胶部件与其下面的例如胎面补强带束层之间。即使空 气的量很少,也有可能形成所谓的橡胶裸露、轮胎外表面凹痕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通过该 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轮胎均匀性的劣化以及上述的模制缺陷,即使是 在橡胶带相对较厚并且相应地形成在橡胶带的端部处的台阶相对较大 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用于制造带有胎面花纹沟的充气轮胎的方法包括:构 造生胎,其中所述生胎的构造包括通过以叠搭方式缠绕生橡胶带来制造胎 面橡胶;以及在模具中硫化该生胎,其中模具设置有用于模制胎面橡胶上 的胎面花纹沟的突起部,并且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模具中对生胎进行硫 化的过程中,将突起部的其中之一放置在生橡胶带的端部的径向外侧。
因此,在硫化轮胎的过程中,橡胶条的端部被突起部向下按压。存在 突起部的部分处的向下按压量远大于不存在突起部的其余部分处的向下 按压量。相应地,减小了形成在缠绕的橡胶带的端部处的台阶或者使表面 变得平坦,并且因此,能够防止轮胎均匀性的劣化和模制缺陷。
附图说明
现在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截面图;
图2是生胎的截面图;
图3是生胎放置于其中的轮胎模具的截面图;
图4是由生橡胶带的绕圈组成的生胎面橡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是橡胶带的立体图;
图6(a)和6(b)是在由轮胎模具的突起部按压缠绕终止端部之 前和之后的相同的橡胶带的缠绕终止端部的截面图;
图7(a)和7(b)是在由轮胎模具的突起部按压缠绕起始端部之 前和之后的相同的橡胶带的缠绕起始端部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胎面花纹的实施例的轮胎的胎面部分的平面图;以及
图9是示出缠绕的橡胶带的端部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包括:胎面部分2;一对沿轴 向间隔开的胎圈部分4,每个胎圈部分4中具有胎圈芯5;一对胎侧部 分3,其在胎面边缘与胎圈部分4之间延伸;环面状胎体6,其在胎圈 部分4之间经过胎面部分2和胎侧部分3延伸;带束层7,其设置在胎 面部分2中、位于胎体6的径向外侧;以及如图1中所示的多个不同橡 胶部件G。
胎体6由具有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成70至90度角度范围而设置成 子午线形式的帘线的至少一个帘布层6A构成,胎体6在胎圈部分4之 间经过胎面部分2和胎侧部分3延伸并绕着每个胎圈部分4中的胎圈芯 5从轮胎的轴向内侧反包至轴向外侧,从而形成一对反包部分6b以及 位于所述反包部分6b之间的主体部分6a。
带束层包括缓冲层7以及可选择地包括冠带层。缓冲层7包括:至 少两个具有设置成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成10至35度角度的例如钢丝的 高模量帘线的交叉帘布层7A和7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79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