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6032.0 | 申请日: | 2008-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6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昌;张英伦;余荣侯;邱士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43/04 | 分类号: | F04B43/04;F04B5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永武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流道 流体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流体输送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微泵结构的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于各领域中无论是医药、电脑科技、打印、能源等工业,产品均朝精致化及微小化方向发展,其中微泵、喷雾器、喷墨头、工业打印装置等产品所包含的流体输送结构为其关键技术,因此如何借助创新结构突破其技术瓶颈,为发展的重要内容。
请参阅图1,其是现有微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现有微泵结构10是由阀体座11、阀体盖体12、阀体薄膜13、微致动器14及盖体15所组成,其中,阀体薄膜13包含入口阀门结构131及出口阀门结构132,阀体座11包含入口通道111及出口通道112、阀体盖体12与微致动器14间形成一压力腔室123,阀体薄膜13设置在阀体座11与阀体盖体12之间。
当一电压作用在微致动器14的上下两极时,会产生一电场,使得微致动器14在此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弯曲,当微致动器14朝箭号x所指的方向向上弯曲变形,将使得压力腔室123的体积增加,因而产生一吸力,使阀体薄膜13的入口阀门结构131开启,使液体可自阀体座11上的入口通道111被吸取进来,并流经阀体薄膜13的入口阀门结构131及阀体盖体12上的入口阀片通道121而流入压力腔室123内,反之当微致动器14因电场方向改变而朝箭号x的反方向向下弯曲变形时,则会压缩压力腔室123的体积,使得压力腔室123对内部的流体产生一推力,并使阀体薄膜13的入口阀门结构131、出口阀门结构132承受一向下推力,而出口阀门结构132将开启,并使液体由压力腔室123通过阀体盖体12上的出口阀门通道122、阀体薄膜13的出口阀门结构132,而从阀体座11的出口通道112流出流体输送装置10外,因而完成流体的传输过程。
虽然现有微泵结构10能够达到输送流体的功能,但是其是使用单一压力腔室配合单一流通管道、单一进出口以及单一对的阀门结构设计,若使用现有微泵结构10进行两种不同液体的不同比例的混合时,需先通过两个泵依照不同比例汲取再搅拌混合,然后才将混合后的流体传送至微泵结构10进行流体输送的方式,或是仅使用一个泵,但是必须要搭配外接的流量调节阀门,如此的实施方式将会增加整个泵系统的复杂度。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缺失的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以解决以现有微泵结构进行两种不同液体的不同比例的混合,需先通过两个泵依照不同比例汲取再搅拌混合,或是仅使用一个泵,但是必须要搭配外接的流量调节阀门,将增加整个泵系统的复杂度等缺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样态为提供一种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用以传送流体,其包含:阀体座,其具有至少一出口通道及至少一入口通道;阀体盖体,其与阀体座相互堆迭结合;阀体薄膜,其设置于阀体座及阀体盖体之间,且具有二个以上阀门结构,这些阀门结构是同厚度及同材料制成;多个暂存室,设置于阀体薄膜与阀体盖体之间,以及于阀体薄膜与阀体座之间;以及致动装置,其周边固设于阀体盖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微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阀体座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c)是图2(a)所示的阀体盖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2(d)是图2(a)所示的阀体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e)是图2(a)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a)是图2e)所示的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的未动作状态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3(a)的压力腔室膨胀状态示意图。
图3(c)是图3b)的压力腔室压缩状态示意图。
图4(a)是图2(e)所示的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的未动作状态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压力腔室膨胀状态示意图。
图4(c)是图4(b)的压力腔室压缩状态示意图。
图5(a)~图5(e)是本发明多流道流体输送装置所包含的阀体薄膜的多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e)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阀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60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具有带槽主体的紧固件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异型多棱刻槽钻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