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5186.8 | 申请日: | 200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7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丸山辉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理光 |
主分类号: | H04N1/00 | 分类号: | H04N1/00;H04N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像 装置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2007年3月16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优先权文档2007-069575的优先权并且在此引入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以及一种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一些成像装置对由读取部(比如扫描仪)所读取的图像数据来执行成像处理。成像装置的打印部打印处理过的图像数据。在比如这样的成像装置中,有一种其上装配有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的成像装置。ASIC在成像装置内执行特定读取部的输入特性和打印部的输出特性的图像处理。在例如这样的成像装置中,有一种成像装置,其使用软件来实现图像处理而不是用例如ASIC之类的硬件(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122448)。同样在这种情况下,识别成像装置的读取部和打印部并且执行特定的读取部输入特性以及打印部输出特性的图像处理。
近年来,已经开发了如下构造的成像装置的技术。分别执行图像处理操作的读取设备和打印设备由网络等连接。在这样的技术中,读取设备和打印设备能各自执行多种图像处理操作。因此,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难以识别读取设备的特性(输入特性)以及打印设备的特性(输出特性)。基于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执行的最佳图像处理是令人期望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图像读取单元、图像打印单元、操作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图像读取单元包括:读取部,其读取记录在纸介质上的图像;第一图像处理部,其能对由读取部所读取的图像执行一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中的一个或多个图像处理操作以获得第一已处理图像;和第一产生部,其产生表示第一图像处理部能对图像执行的一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图像打印单元包括:第二图像处理部,其对第一已处理图像执行一组第二图像处理操作中的一个或多个图像处理操作以获得第二已处理图像;打印部,其打印第二已处理图像;和第二产生部,其产生表示第二图像处理部能对图像执行的一组第二图像处理操作的第二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操作单元接收来自用户的操作输入。控制单元包括:获取部,其在操作单元接收指示打印的操作输入时获取来自第一产生部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和来自第二产生部的第二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决定部,其基于由获取部所获取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和第二图像处理性能信息决定由第一图像处理部和第二图像处理部均执行哪个图像处理操作;以及报告部,其产生表示由决定部所决定的图像处理操作的图像处理操作规定信息并且将图像处理操作规定信息传送至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打印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图像读取单元、图像处理单元、图像打印单元、操作单元以及控制单元的成像装置。图像读取单元包括:读取部,其读取记录在纸介质上的图像;第一图像处理部,其能对由读取部所读取的图像执行一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中的一个或多个图像处理操作以获得第一已处理图像;和第一产生部,其产生表示第一图像处理部能对图像执行的一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图像处理单元包括:第三图像处理部,其能对第一已处理图像执行一组第三图像处理操作中的一个或多个图像处理操作以获得第三已处理图像;和第三产生部分,其产生表示第三图像处理部能对图像执行的一组第三图像处理操作的第三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图像打印单元打印第三已处理图像;操作单元接收来自用户的操作输入。控制单元包括:获取部,其在操作单元接收指示打印的操作输入时获取来自第一产生部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和来自第三产生部分的第三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决定部,其基于由获取部所获取的第一图像处理操作性能信息和第三图像处理性能信息决定由第一图像处理部和第三图像处理部均执行哪个图像处理操作;和报告部,其产生表示由决定部所决定的图像处理操作的图像处理操作规定信息并且将图像处理操作规定信息传送至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打印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理光,未经株式会社理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51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