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照明模块及照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4918.1 | 申请日: | 200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6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启峰;李少文;马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9/00 | 分类号: | F21V29/00;F21V7/00;H01L23/36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易 钊 |
地址: | 中国香港新界元朗***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照明 模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模块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它的发光原理与一般利用高电阻钨丝加热的白炽灯不同,LED是以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与电洞结合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发光,它发出的光谱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能带隙而决定,所以耗电量较白炽灯低,如一颗8瓦的LED灯的亮度已相当于一颗20瓦的白炽灯。
LED相对传统的照明光源,其具有诸多优点:发热量小、发热效率高、寿命长、耐冲击、体积小、反应速度快及良好的单色性,因此LED应用于各种领域中。正由于LED的这诸多优点,使其被广泛应用于照明市场,逐渐成为了照明市场的主流,由于它本身不含汞或其它有害物质,因此被称之位绿色照明光源,对于全球性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和全球暖化等问题,LED有着很大的贡献。
自1965年第一款商业化红色LED面世后,各界不断致力提高其亮度和可靠性,随着光电、半导体和其它关键技术的进步和突破,近年来LED已发展到可覆盖整个可见光谱。除全彩化得以实现外,每颗LED的光通量也增加了近百倍,使其从以往智能应用于简单的指示灯和七段显示板,拓展到了现在应用于整个实用照明行业中,例如,大型室外屏幕、建筑装饰照明、大型射灯、交通指示灯、汽车照明、LCD显示屏背光源、手提投影机光源和室内照明等。
现有的LED照明灯具的外形绝大部分是依照传统灯具样式作为蓝本,即把一个或多个LED芯片紧密排列在一个基板上,形成一个LED模块作为光源。但随着对LED灯具的亮度要求增加,LED芯片的功率必须更大或多个LED必须更紧密的排列,从而带来了LED的散热问题。由于LED本身只能把15%左右的输入电能转化输出的光,其余便转化为热散发出来,而LED本身不是很耐热,当温度达到约摄氏120度时,它便会逐渐失效,因此LED的散热不好,将会影响到其性能和寿命,解决LED的散热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有很多解决LED散热问题的方案已被发表,例如专利号为US7,313,291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了利用风扇令LED灯轴散热,专利号为US7,300,187的美国专利文献公开了对LED器件提供的液体冷却装置,这些方案都会影响LED灯具的简单性及消耗额外的电源。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时在LED灯具上加装多个散热鳍片,以增加散热面积,例如公开号为CN201003739Y及公开号为CN201014249Y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这种方法,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其设计比较复杂,灵活性不高,散热鳍片的尺寸必须配合不同大小的灯具要求来特别设计,以致制作成本高。
同时,现有的LED照明灯具的设计大都是把LED放置在灯具中心,LED直接向外发光产生点光源而带来的眩光会给人带来刺眼的感觉,虽然有不少方案利用散光界面来解决点光源的问题,但这些散光界面会吸收部分的光,而导致灯的亮度降低。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发光二极管照明模块及照明装置,能克服现有LED照明灯具中因LED芯片功率增大而导致的散热问题,同时能改善传统LED灯具所产生的眩光,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照明模块及照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的散热及眩光问题。
为了实现发明目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照明模块,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上的LED芯片,还包括与所述基板连接的散热座,所述基板装在所述散热座的竖直面上,在所述散热座的底面设有多个竖直或水平的散热鳍。
优选地,所述散热座还包括一个对所述LED芯片发出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斜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射斜面表面抛光,或在所述反射斜面上加有用于反光的镀层。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射斜面为平斜面、抛物内曲斜面、锯齿条纹斜面或波浪条纹斜面。
优选地,所述竖直面的上端设有一个档边,所述基板装在所述竖直面上并与所述档边靠紧。
优选地,所述基板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LED芯片的印刷线路板。
优选地,所述散热座由导热金属材料采用机械加工、挤压或铸造的方式一次性加工成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日有限公司,未经旭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49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