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集群通信系统的呼叫建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4726.0 | 申请日: | 200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2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朱芳宇;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28 | 分类号: | H04Q7/28;H04Q7/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尚志峰;吴孟秋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集群 通信 系统 呼叫 建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集群通信系统的呼叫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移动通信的集群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是将蜂窝通信技术与专用调度通信系统结合在一起,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的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快速的接续,支持群组呼叫(即一对多的呼叫方式)。这样的集群通信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对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企事业、公安、警察、以及军队等部门。
群组呼叫是集群系统中重要的业务特征,通过在扇区下共享前反向业务信道的方法,提供对小范围内大容量群组(一个群组可包含成百上千的用户终端,且这些用户终端都位于小范围的扇区下)的群组呼叫的支持。允许单用户与组内所有用户同时通话,组内用户,除了正在说话的以外,其他人必须都在收听。
集群功能终端有一较特殊的功能,即守候功能,在打开守候功能时:终端可以选定进入守候状态,在守候状态下,终端只能接收固定组的呼叫,不接收其它呼叫。如此可以避免无关呼叫的影响,如多个用户选择同一个组,则类似于终端自主编组功能。
目前实现的守候功能,一般同一时间只能守候一个组,但在很多情况下,用户可能同时参与多个任务,那么,此时用户就必须不停的在多个守候组间进行切换,或者取消守候组功能。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呼叫建立方法,以使终端能够在同一时间守候多个群组的呼叫。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集群通信系统的呼叫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202,当集群终端需要同时守候来自多个群组的呼叫时,集群终端将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发送至集群调度子系统;S206,当集群调度子系统接收到特定群组的呼叫请求时,根据呼叫请求携带的特定群组的标识信息和集群终端发送给其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判断该特定群组是否为集群终端守候的多个群组之一;以及S208,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集群调度子系统将呼叫请求转发至集群终端,以使集群终端接入该特定群组。
其中,在步骤S206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S204,集群调度子系统与集群终端之间进行交互,以确保集群调度子系统接收到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与集群终端发送给集群调度子系统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之间的一致性。
其中,步骤S204包括以下步骤:集群调度子系统使用预定的校验方法计算所接收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的校验和,并将其计算出的校验和发送至集群终端;集群终端将调度服务器计算出的校验和与集群终端使用与集群调度子系统使用的校验方法相同的校验方法计算出的集群终端发送给集群调度子系统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的校验和进行比较;如果集群终端计算出的校验和与集群调度子系统计算出的校验和不一致,则集群终端重新向集群调度子系统发送集群终端需要守候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如果集群终端计算出的校验和与集群调度子系统计算出的校验和一致,则集群终端不再向集群调度子系统发送其需要守候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
其中,集群终端可以在接收到集群调度子系统计算出的校验和后,计算其发送给集群调度子系统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的校验和。集群终端也可以在接收到集群调度子系统计算出的校验和之前,预先计算其发送给集群调度子系统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的校验和。
通过将集群终端需要守候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发送给集群调度子系统,可以使集群终端能够同时守候多个群组的呼叫。通过集群调度子系统和集群终端之间的交互,可以保证集群调度子系统中存储的集群终端需要守候的多个群组的标识信息的正确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集群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呼叫建立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3是图2所示方法中的守候列表更新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47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