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4347.1 | 申请日: | 2008-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1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邱海鹏;孙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5/04 | 分类号: | G01N5/04;G01N3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梁瑞林 |
地址: | 1000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氧化 性能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测试技术,涉及对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测试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炭/炭复合材料自1958年问世以来在尖端技术领域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至今仍是战略导弹端头结构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的首选材料,并且在航空刹车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目前炭/炭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水平仅次于树脂基复合材料,先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已走向工业应用。然而炭在370℃的有氧气氛中开始氧化,高于500℃时迅速氧化,导致炭/炭复合材料毁灭性破坏。因此,对于炭/炭复合材料作为高温结构材料使用必须进行抗氧化保护,并在使用前对其抗氧化性能进行测试。目前,炭/炭复合材料进行抗氧化性能测试装置由一个平台8、固定在平台8上的支架9、安装在支架9上的加热装置、固定在平台上的或者加热装置上的测温装置7和一个测量天平5组成,加热装置大多采用电阻丝加热硅钼陶瓷管,测量天平5不能直接输出数字化的数据,只能人工记录。现有的测量装置测量间隔时间长,不能在线测量炭/炭复合材料的失重情况,测量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快捷、测量间隔时间短、自动控制测量过程、测量精度高、能在线测量炭/炭复合材料失重情况的测试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测试装置,包括一个平台8、固定在平台8上的支架9、安装在支架9上的加热装置、固定在平台上的测温装置7和一个测量天平5,其特征在于,
(1)所说的加热装置由带有感应线圈2的中频感应电源1构成;
(2)所说的测量天平5是电子分析天平,它固定在支架9上,位于感应线圈2的正上方,有一根铂铑丝4,它的下端与一个测试坩埚10的吊挂横梁连接,被测试炭/炭复合材料样品放在测试坩埚10内,测试坩埚10位于感应线圈2的中心孔内,铂铑丝4的上端系于电子分析天平底部的挂钩上;
(3)测温装置7是红外测温仪,它固定在平台8上,朝向感应线圈2;
(4)有一台计算机6,电子分析天平的输出端通过电缆与计算机6的第一串口连接,红外测温仪的输出端通过电缆与计算机6的第二串口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捷,测量间隔时间短,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测量过程,测量精度高,能在线测量炭/炭复合材料的失重情况。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测量间隔时间小于1分钟,比现有装置缩短30倍以上。测量精度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程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一种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测试装置,包括一个平台8、固定在平台8上的支架9、安装在支架9上的加热装置、固定在平台上的测温装置7和一个测量天平5,其特征在于,
(1)所说的加热装置由带有感应线圈2的中频感应电源1构成;
(2)所说的测量天平5是电子分析天平,它固定在支架9上,位于感应线圈2的正上方,有一根铂铑丝4,它的下端与一个测试坩埚10的吊挂横梁连接,被测试炭/炭复合材料样品放在测试坩埚10内,测试坩埚10位于感应线圈2的中心孔内,铂铑丝4的上端系于电子分析天平底部的挂钩上;
(3)测温装置7是红外测温仪,它固定在平台8上,朝向感应线圈2;
(4)有一台计算机6,电子分析天平的输出端通过电缆与计算机6的第一串口连接,红外测温仪的输出端通过电缆与计算机6的第二串口连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参见图2,当测试开始时,启动计算机程序,电子天平负责测量试样3的质量,红外测温仪负责测量试样3的温度,计算机从与第一串口相连的电子分析天平读取试样质量数据,从与第二串口相连的红外测温仪读取温度数据,并将取得的质量与温度数据绘制在计算机屏幕上,同时将取得的数据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到计算机硬盘上,便于以后分析处理。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中频感应电源1采用东方四通IGBT中频感应熔炼电源,电子分析天平采用Sartorius BS224S型电子分析天平,红外测温仪采用Raytek Marathon MA2S型红外测温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43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薄铜箔板水基冲压拉伸油及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中密度纤维板真空机械铺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