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2575.5 | 申请日: | 200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9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刘载海;朱献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载海;朱献忠 |
主分类号: | B60K15/01 | 分类号: | B60K15/01;G01F2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2000湖北省十堰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汽车 燃油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应用于汽车燃油箱上。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燃油箱上的出油管、回油管、油量传感器分别为3个单体的汽车零部件,需要安装在燃油箱3个不同的位置,这样给制造燃油箱的生产企业带来了不便,需要在油箱上开3个安装孔,增加了生产制造和质量管理成本,也给汽车生产厂家带来了效率低下,需要经过3次安装,质量控制也增加了工序。其二,现在的燃油箱上的通气孔为直通形式,这样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子的颠簸、倾斜、完全倾倒等等都会从燃油从通气孔中出油情况,造成燃油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燃油箱开口多、制造成本高、简化工序和汽车厂的装配效率低下以及燃油箱的通气缺陷,本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解决了以上的问题。
本发明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将出油管、回油管、油量传感器数据管集成在一个卡接座上,解决了由以往3处安装变成现在的1处安装了,其一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其二燃油箱的生产也别为结构简单了,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双向通气阀具有防倾倒功能,也安装在卡接座上,使燃油箱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保持在一定的数值上,燃油箱也不会有膨胀和吸瘪的现象,阀门控制了燃油向外冒出的情况,也解决了汽车完全倾倒后,也不会从双向通气阀中冒油,保证燃油箱的油不会被浪费。
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说明书附图说明
1.出油管、回油管、油量传感器系统
1.1.在说明书附图说明中,卡接座(14)、卡接座螺纹孔(6)、出油管(2)、滤网(1),此系统为通孔,构成了燃油箱出油系统,出油管(2)一直伸到油箱底部,保证了其它燃油系统及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1.2.在说明书附图说明中,,卡接座(14)、卡接座螺纹孔(7)、回油管(11),此系统为通孔,构成了燃油箱回油系统,回油管(11)距油箱中山位置,使回来的热油不会马上被出油管(2)吸走,造成发动机工作效率低下。
1.3.在说明书附图说明中,卡接座(14)、插接器(4)、数据管(10)、浮子(9)构成了油量传感器装置,通过浮子在不同油面的位置感应出不同的数据,从而确定了油量的多少。
2.在图中,卡接座(14)、通气导管(3)、双向通气阀(8)构成了燃油箱通气装置。
2.1.当燃油箱内的压力在5KPa至-5KPa时,阀片(19)、阀片(23)处于关闭状态,汽车颠簸、倾斜、完全倾倒不会有向燃油箱外边冒油现象;
2.2.当燃油箱内的压力大于15KPa时,阀片(19)打开,阀片(23)关闭,燃油箱向外冒气至燃油箱内部到5KPa时阀片(19)自动关闭,此时阀片(23)仍然关闭,解决了燃油箱的膨胀情况;
2.3.当燃油箱内部压力在-20KPa时,阀片(23)打开,阀片(19)关闭,燃油箱向内吸气至燃油箱内部到-5KPa时阀片(23)自动关闭,此时阀片(19)仍然关闭,解决了燃油箱的被吸瘪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将油箱孔开成卡接式圆孔,将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从孔中放进去,压紧环(13)一定要旋到卡接座(14)上部,这样容易将卡接座(14)卡到燃油箱圆形卡口中。在将卡接座(14)卡接口与燃油箱圆形卡口对好后,向下用力,这时卡接座(14)会向下移动直到卡接座(14)可旋转时0,旋转不动时则表示卡接座(14)已完全卡到燃油箱上,用专用工具旋转压紧环(13)向下移动,至使O型圈(12)完全紧贴在油箱上密封燃油箱接口。
将外部的吸油管接在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的卡接座螺纹孔(6)上,吸油路接通。将外部的回油管接在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的卡接座螺纹孔(7)上,回油路接通。
插接器(4)与外部的传感器对应的插接器插接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正面轴测图;
图2是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反面轴测图;
图3是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正视图;
图4是新型汽车燃油油量传感器右视图;
图5是双向通气阀正视图;
图6是双向通气阀右视图;
图7是双向通气阀俯视图;
图8是双向通气阀图6的剖视图;
图9是双向通气阀轴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载海;朱献忠,未经刘载海;朱献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25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身电动车
- 下一篇:一种矿浆长距离输送防止结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