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4(3H)喹唑酮防治H1N1型流感病毒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89648.5 | 申请日: | 2008-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4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 发明(设计)人: | 梁剑平;王曙阳;王学红;徐涛;蒲秀英;尚若峰;郭文柱;郭志廷;刘宇;郭延生;华兰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K31/517 | 分类号: | A61K31/517;A61P31/12;A61P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夏晏平 |
| 地址: | 730000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喹唑酮 防治 h1n1 流感病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治H1N1流感病毒的药物领域。
背景技术
流感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冬春季节均有大规模爆发与流行。目前流感的主要预防措施是疫苗免疫接种。由于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和疫苗使用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疫苗的预防效果只有70%~90%。另外,临床上唯一可选用的抗流感药物-金刚烷胺、金刚乙胺,但是它们仅对甲型流感有效,对乙型无效,而且症状一旦出现后,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另外,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较大,老年人不易耐受,易引起耐药株出现,使其应用受限。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可减轻甲、乙型流感的临床症状,但因其副作用较大,有致畸的可能,一直未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流感。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抗流感病毒新药仍是当前重要课题。
4(3H)喹唑酮是大青叶中的抗病毒有效成分,4(3H)喹唑酮的分子式为:C8H6N2O,结构式为:
我们在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01174.4的申请文件中公开了提取工艺,经药理试验表明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高血脂、抗炎的作用,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显著促进脾细胞增殖及刀豆蛋白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
我们用4(3H)喹唑酮进行了抗H1N1流感病毒的研究,以便寻找新的抗H1N1流感病毒的新药。
发明内容
为了试验4(3H)喹唑酮抗流感病毒的作用,进行了以下试验。
一、动物试验
1实验材料
1.1药物
4(3H)喹唑酮(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新兽药重点工程实验室提供,含量>85%)
盐酸金刚烷胺(药物对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新兽药重点工程实验室提供提供)
1.2病毒
H1N1型流感病毒(2337/A/甘肃城关/1771/2006,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1.3小鼠
昆明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由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1.4器材和试剂
小鼠灌胃针、高压灭菌生理盐水、一次性1ml注射器、消毒酒精棉等。
2实验方法
2.1流感病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将鸡胚增毒后的病毒稀释10-1-10-5。乙醚麻醉小鼠后,将稀释的病毒0.05ml/只滴鼻,每个浓度感染8只(10-1-10-5)。分别装入标记好的鼠盒内。观察两周内各组小鼠死亡数,计算出半数致死量LD50。
2.24(3H)喹唑酮对小鼠最大无毒浓度的测定
将4(3H)喹唑酮稀释10mg/ml-1.25mg/ml4个浓度组,2ml/只灌胃,3次/d,连续两天,每个浓度给药8只小鼠,并设一个正常对照组(每d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观察5d,逐日记录每组小鼠中毒情况。
2.34(3H)喹唑酮对H1N1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
2.3.1给药及处理
各组小鼠在乙醚轻度麻醉后滴鼻感染H1N1型流感病毒(0.05ml/只,15LD50)。攻毒前一天给药,2次/d。4(3H)喹唑酮组(2.5、1.25和0.625mg/ml)、金刚烷胺组每只灌药0.4ml/d,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5d,观察记录小鼠状态及死亡情况,直到14d后称体重,断颈处死,观察肺部病变。取出肺脏,计算肺指数,求出肺指数抑制率。
2.3.2死亡保护率的测定
将1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30只。小鼠用乙醚轻度麻醉,以10LD50H1N1型流感病毒液滴鼻感染,每只0.05ml。第二天各组小鼠分别灌胃给药(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次/d,0.2ml/只,连续5d。观察14d内小鼠死亡情况。在相同条件下自由饮水、摄食,保持自然光照,统计死亡数,算出死亡率、死亡保护率。
死亡率=每组死亡动物数/每组动物数×100%
死亡保护率=(病毒对照组死亡率-实验组死亡率)×100%
2.3.2肺指数的测定
取出全肺,去除周围组织。生理盐水清洗,用滤纸将水分吸干。称肺重量,计算肺指数和肺指数抑制率。
肺指数=小鼠肺重(g)/小鼠体重(g)×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96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