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88211.X | 申请日: | 2008-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7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 发明(设计)人: | 戴荣吉;苏建仲;杨合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那香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2B9/06 | 分类号: | A62B9/06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弹性 织布 口罩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罩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为一种现有的口罩1,其包括一口罩本体11以及连接在口罩本体11两侧的两条耳带12,两条耳带12为松紧带的材质。现有这种口罩1是将口罩本体11全部制作完成并集中之后,再另外将耳带12以车缝或热压的方式连接在每一个口罩本体11的两侧,所以口罩本体11的制造与耳带12的接合在加工作业上是分开进行的,这种生产方式由于生产速度较慢,产量容易受限,且松紧带材质的耳带12,其材料成本也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生产速度及产量的口罩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节省耳带材料成本的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
本发明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A):制备一本体料带并输送该本体料带。
步骤(B):于该本体料带输送过程中,将一弹性不织布材质的耳带料带裁切出多对耳带后与该本体料带叠合。
步骤(C):将所述耳带局部接合于该本体料带。
步骤(D):将接合有所述耳带的本体料带分段裁切成多个口罩本体,且每一口罩本体接合有一对耳带。
依据本发明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该步骤(B)中,将该耳带料带裁切出多对耳带时,所述耳带仍保持相连接。
依据本发明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该步骤(B)中,是先将该耳带料带裁切成多个相连接的耳带单元,每一耳带单元具有二相间隔的耳洞,再将所述相连接的耳带单元与该本体料带叠合。于该步骤(C)中,是将每一耳带单元二耳洞之间的区域接合于该本体料带上。于该步骤(D)中,对该本体料带的裁切位置是位于每一耳带单元两耳洞之间与本体料带接合的区域,使每一耳带单元被裁切成分别连接在二口罩本体的二耳带。
依据本发明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耳带之材质是选自熔喷(meltblown)不织布或纺粘(spunbond)不织布。
本发明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包含一口罩本体与一对耳带。该口罩本体呈片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带为弹性不织布材质,每一耳带具有一耳洞,该两耳带分别接合于该口罩本体的左右两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将本体的制造与耳带的接合整合成一次加工完成的作业方式,借此提高生产速度与产量,且由于口罩的耳带改为具弹性的不织布材质,也可节省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的口罩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的制造方法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4是该制造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本体料带的示意图。
图5是该制造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耳带料带的示意图。
图6是该制造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本体料带与耳带单元叠合并接合的示意图。
图7是该制造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中,本体料带被分段裁切的示 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两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2,本发明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2的第一个较佳实施例包含一口罩本体21以及一对耳带22。
在本实施例中,口罩本体21呈矩形平版片状,当然,其外型轮廓也可以是其他几何形状,并不以矩形为限。口罩本体21是多层不织布或其他普遍被使用于口罩的布片材质(例如:聚酯纤维布、活性碳布、静电熔喷布等等)所制成。二耳带22是由熔喷(meltblown)不织布或纺粘(spunbond)不织布等弹性不织布材质所制成,两耳带22分别接合在口罩本体21的左右两相反侧缘,其接合方式可以热压接合或超音波压合的方式,每一个耳带22具有一耳洞221。使用时,两耳带22分别以其耳洞221套在使用者的左耳、右耳,使口罩本体21可供罩住使用者的口或口鼻。
参阅图3,前述具有弹性不织布耳带的口罩2的制造方法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包含以下步骤,且该制造方法是由同一部生产设备一次作业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那香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那香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82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土镍矿在隧道窑中直接还原含镍粒铁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子输液恒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