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动系统的电磁阀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7438.2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72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宰;徐东一;李相澈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万都 |
主分类号: | B60T8/36 | 分类号: | B60T8/36;F16K11/048;F16K11/065;F16K31/0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永建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动 系统 电磁阀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07年10月11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出的韩国专 利申请号为2007-0102359的申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文件在此一并引用作 为参考。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动系统的电磁阀,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容易制 造且制造成本低的用于制动系统的电磁阀。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防抱死制动系统用于通过感测车轮的打滑并适当地控制 施加到车轮的制动压力而用于防止车轮抱死。使用防抱死制动系统,车辆 的车轮在制动过程中不会打滑,从而保持了车辆的操作性能,并使车辆可 以安全地停止。
为了控制制动压力,制动系统包括多个电磁阀,以打开和关闭制动液 压管线的流体通道。电磁阀包括通常保持在打开状态的常开型电磁阀和通 常保持在关闭状态的常闭型电磁阀。
图1示出了一种传统的常闭型电磁阀。传统的常闭型电磁阀被压配合 在调节器单元13的孔14内,其内形成有制动系统的流体通道。阀包括具 有入口3和出口4的中空阀壳体1,流体流过该入口和出口。
圆柱状套管6与阀壳体1的端部相连,电枢5滑动地安装在套管6内。 阀芯7与套管6的开口端部相连,以屏蔽套管6的开口端部以及使电枢5 滑动。电枢5通过其滑动动作而打开或关闭阀座8的孔口8a。为此,电枢 5具有打开/关闭部分5a,其通过阀壳体1的中空部分2朝阀座8延伸。
复位弹簧9安装在电枢5和阀芯7之间,从而推压电枢5,以在正常状 态下关闭孔口8a。激励线圈组件10安装在套管6和阀芯7的周围,从而使 电枢5滑动。孔口元件11安装在阀壳体1中,且O形圈12安装在阀壳体 1的外周表面上,以在阀壳体1和孔1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密封。
当使激励线圈组件10通电时,电枢5通过磁力朝阀芯7移动,并打开 阀座8的孔口8a。当不使激励线圈组件10通电时,不产生磁力,电枢5 通过复位弹簧9的弹力而移动以关闭孔口8a。
如上所述,传统的电磁阀被构造成使得阀壳体和阀座单独设置,阀座 压配合到阀壳体中,且电枢的打开/关闭部分通过阀壳体的中空部分朝阀座 延伸。但是,如上所述构造的传统电磁阀的问题在于,电枢的打开/关闭部 分应该形成得很长,元件数量很多,结构复杂,且阀难以制造。因此制造 成本很高。
另外,由于套管和阀芯通过焊接过程彼此相连,且套管和阀壳体也通 过焊接过程彼此相连,所以上述构造的传统电磁阀的缺点在于劳动强度高 且组装效率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容易以低制造成本来制造的 用于制动系统的电磁阀。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或优点部分体现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通过描述 更加明显,或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而明了。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动系统的电磁阀,包括:阀座 元件,具有穿过阀座元件在其纵向上形成的内通道,在纵向上形成于阀座 元件外表面上的外通道,以及在内通道上方形成有第一孔口的支座部分, 该支座部分与阀座元件一体地形成;连接在阀座元件外表面上的套管,该 套管具有要固定到调节器单元上的凸缘部分;与套管的与凸缘部分相反的 一部分相连的阀芯;滑动地安装在套管中的电枢,所述电枢具有打开/关闭 部分,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孔口;以及复位弹簧,其朝着第一孔口推压电枢。
所述支座部分可以设置在阀座元件的与打开/关闭部分相邻的端部处, 并可以定位在套管中。
所述电磁阀还包括安装在阀座元件外表面上的过滤件。
所述外通道可以在阀座元件的外表面上形成为槽形。
所述阀座元件可以设置有从其外表面上突出的阶梯部分,在该阶梯部 分上支撑着套管的凸缘部分。
所述阀芯可以具有形成在其外表面上的连接凹部,所述套管可以具有 通过套管变形而形成的闩锁部分。阀芯可以通过将闩锁部分配合进连接凹 部并通过套管的变形而被连接凹部闩锁住而与套管相连。
所述电磁阀还可以包括形成有第二孔口的孔口件,该孔口件可以安装 在内通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万都,未经株式会社万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74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