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食物垃圾的生物质能制造方法及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6969.X | 申请日: | 200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4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安龙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E&石油科技株式会社;安龙河 |
主分类号: | C10G1/00 | 分类号: | C10G1/00;B09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食物 垃圾 生物质能 制造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食物垃圾的生物质能制造方法及其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如下的利用食物垃圾的生物质能制造方法及其装置,其中,将食物垃圾转换为类似于石油资源形态的气体和油形态的生物质能(bio-energy),从而减少高额的环境处理费用,另一方面,能够将资源再活用,获得进口的替代效果。
背景技术
通常食物垃圾是吃剩的食物,根据属于可由生物摄取的资源这一认识,用作家禽的饲料或作为有机性资源的积肥等。
但是,随着出台防止土壤污染、促进资源再活用的政策,趋于逐渐禁止埋入土壤的趋势,而且食物垃圾由于盐分的含量高且水分多,所以一方面也存在不能有效进行饲料化和积肥化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食物垃圾,其内容物中含有约80%以上的水分,所以在利用食物垃圾进行饲料化的情况下,需要巨大的干燥费用,所以难以实现经济性,而在积肥化的情况下,根据盐分的含量高将导致土地肥力减少的理论,对于利用食物垃圾的资源化方法也处于两难的局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不同于存在积肥化及饲料化问题的食物垃圾的活用方法,实现能量化,从而在食物垃圾的再活用方式方面谋求新的活路,提供一种作为具有在高油价的时代增大石油进口替代效果的优点的处理方法的利用食物垃圾的生物质能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说明其解决方式如下:
通过粉碎选别部将从储藏槽供给的食物垃圾粉碎成一定大小的粒子,并选别出食物垃圾中包含的异物,对经过该粉碎及选别步骤后输送的食物垃圾实施脱水步骤,使水分含量降低到约70%左右。
利用干燥部对经上述脱水的食物垃圾进行干燥,使水分含量达到12%左右,执行该干燥过程后,将经干燥的处理物输送到油化装置。在上述油化装置中,通过压缩供给部在切断氧气从外部流入的状态下将处理物供给到油化器,在油化器中于低氧状态下加热有机性材料即处理物,从而使分子的连接链断开而产生分解现象,使固态的材料转换为油物质,以执行油化工序,并且通过压缩排出部将经油化工序的灰形态的残留物排出到外部时,切断氧气从外部流入的同时进行排出。经上述油化工序中在无氧气氛围气下加热到150~450℃范围的加热过程产出的蒸汽状态的油物质被输送到热交换机进行冷却时,一定量的高分子物质冷凝成油,提取出液态油,剩下的低分子物质形成石油气形态的气体,从而得到生物质能。由此,确认到能够利用食物垃圾获得生物质能,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跳出像以往那样利用食物垃圾来进行饲料化或积肥化的思维,活用食物垃圾来实现质能化,确保能够在高油价时代增大石油进口替代效果的能源,减少高额的环境处理费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期待将资源再活用来用作替代能等的各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系统。
图2是示出本发明中的油化器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压缩供给部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中的压缩排出部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中的粉尘附着防止部的结构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其它整体结构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0:食物储藏槽 20:粉碎选别部
30:脱水部 40:干燥部
50:油化装置 60:热交换机
90:油储藏槽 100:储气箱(gas tank)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示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系统,参照图1说明如下,该系统包括:
食物储藏槽10,该食物储藏槽10具有搬入食物垃圾进行储藏、与后工序中粉碎选别器的处理能力对应地供给一定量的食物垃圾的功能;
粉碎选别部20,该粉碎选别部20同时执行将从上述食物储藏槽10根据处理量供给的食物的粒子粉碎成一定大小的功能以及选别出异物并排出的功能;
脱水部30,由于从上述粉碎选别部20供给的食物垃圾中水分含量达到85%左右,所以该脱水部30对食物垃圾实施压榨、脱水工序,将水分含量降低到70%左右,以便容易实施干燥条件;
干燥部40,该干燥部40对通过上述脱水部30执行的作业工序而脱水的食物垃圾进行干燥,使水分含量达到12%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E&石油科技株式会社;安龙河,未经E&石油科技株式会社;安龙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69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模压聚合物工件
- 下一篇:铝合金扣板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