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的包裹架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6642.2 | 申请日: | 200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9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酒井浩行;高桥康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1/02 | 分类号: | B60R11/02;B60R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包裹 架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的包裹架构造,在后部座椅靠背的上部后侧设有将车室和行李室分隔开的包裹架,在包裹架上设有扬声器。
背景技术
一般地,轿车型的汽车在后部座椅(后座)的后方设有车身后部的包裹架构造。
车身后部的包裹架构造中,沿着后部座椅上所具有的后部座椅靠背的上部后侧设置第1后横梁,沿着后窗的下部设置第2后横梁,在第1、第2后横梁之间设有包裹架。
包裹架是将行李室和车室分隔开的分隔壁。
该包裹架上,设有音响装置的扬声器,在扬声器的两侧设有加强部件。
通过在包裹架上设置加强部件,能够抑制因扬声器产生的振动而导致的包裹架的振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91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的车身后部的包裹架构造中,为了抑制因扬声器的振动而导致的包裹架的振动,在包裹架上设有加强部件。
因此,包裹架构造的零件个数增加,而零件个数的增加妨碍成本控制和重量抑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的包裹架构造,能够抑制因扬声器产生的振动而导致的包裹架的振动,并且,能够控制成本并抑制重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沿着后部座椅靠背的上部后侧设有第1后横梁,在上述第1后横梁的后方隔开规定间隔设有第2后横梁,在上述第1、第2后横梁之间设有用于将车室和行李室分隔开的包裹架,在上述包裹架上设有扬声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包裹架中,在上述包裹架的中央设置:相对于表面形成有台阶的扬声器设置部、和将上述扬声器设置部的外周缘与上述表面连结的周壁,在上述扬声器设置部上安装有上述扬声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上述周壁是随着从上述表面向着上述扬声器设置部逐渐接近上述扬声器设置部的中心地倾斜的倾斜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上述扬声器设置部中,横跨上述周壁中的相向的一对侧壁形成有加强条。
(发明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1中,在包裹架的中央具有相对表面形成有台阶的扬声器设置部。
因此,能够将扬声器设置部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抑制得比包裹架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小。将扬声器安装在该扬声器设置部上。
此处,扬声器设置部的外周缘借助周壁与表面连结。
即,周壁从扬声器设置部的外周缘形成,由外周缘和周壁形成角部。
该角部能够防止扬声器设置部的振动传递至周壁。
换言之,在扬声器设置部振动的情况下,扬声器设置部以外周缘的角部为支点进行振动。
由此,通过减小扬声器设置部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能够将扬声器设置部的表面积(即振动面积)抑制得较小。
因此,能够抑制由扬声器产生的振动导致的扬声器设置部(即包裹架)的振动。
并且,在技术方案1中,能够仅以在包裹架的中央设置台阶状的扬声器设置部的简单的结构,来抑制扬声器设置部(即包裹架)振动。
由此,能够实现包裹架的结构的简单化,能够在抑制成本的同时抑制重量。
在技术方案2中,通过使周壁倾斜,随着从表面向扬声器设置部逐渐接近扬声器设置部的中心。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扬声器设置部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能够将扬声器设置部的表面积抑制得更小。
由此,能够更好地抑制由扬声器产生的振动导致的扬声器设置部(即包裹架)的振动。
技术方案3中,在扬声器设置部上,横跨一对侧壁形成加强条。
由此,能够提高扬声器设置部的刚性,因而能够更好地抑制由扬声器产生的振动导致的扬声器设置部(即包裹架)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包裹架构造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对本发明的包裹架构造所具有的包裹架的振动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前”、“后”、“左”、“右”遵循驾驶者所观察的方向,令前侧为Fr、后侧为Rr、左侧为L、右侧为R进行表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对结构的理解容易,以在包裹架的左右侧分别设置左、右扬声器的结构作为代表例进行说明,但扬声器的个数和安装位置并不限于此。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包裹架构造的车身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66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笑内酯二甲胺脂质体雾化吸入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间苯三酚口服片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