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面板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83181.3 | 申请日: | 2008-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6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亮 |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县潭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应用多种触控感测模式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无线移动通讯和信息家电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了达到携带更便利、体积更轻巧化以及操作更人性化的目的,许多信息产品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输入装置,转变为使用触控面板(Touch Panel)作为输入装置。
目前,触控面板可依照其结构以及驱动方式的设计可区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电阻式触控面板,另一为电容式触控面板。以电阻式触控面板而言,使用者需实际施压于电阻式触控面板上,以使电阻式触控面板内部导电层的部份区域因受压弯折而导通以产生对应的坐标信号。因此,使用者可以利用各种介质,例如手、塑料笔等,进行触控面板的操作。但是,电阻式触控面板的损坏率较高,尤其是经常被施压一侧的导电层常会发生裂缝而导致触控感测失效。
另外,电容式触控面板是借着使用者的碰触产生电容的变化以进行感测。所以,使用者使用电容式触控面板时,不需实际接触就可使电容式触控面板进行感应,而不易因使用者施压不当或是施压次数过多而损坏。但是,使用者无法在戴上手套的情形下或是以绝缘物质来操作电容式触控面板。此外,若有水滴或是可导电的异物掉落于电容式触控面板上,将会造成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误感测。综合来说,目前这两大类触控面板的设计皆有其不便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同时具备电阻式触控感测以及电容式触控感测的设计以弥补两种触控面板的缺点。
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面板,其具有一第一导电层、一第二导电层、多个第一电极图案以及多个第二电极图案。第一电极图案环绕第一导电层,且电性连接第一导电层。第二电极图案环绕第二导电层且电性连接第二导电层。其中,所述触控面板操作于表面电容式的触控感测模式以及五线电阻式的触控感测模式至少一者。
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具有多个电性连接第一电极图案的第一引线。第一导电层为矩形时,第一引线例如是位于第一导电层的角落或侧边。
上述的第一电极图案各自独立且共同环绕第一导电层。实质上,第一电极图案包括至少一直线线段以及至少一折曲线段。
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具有多个电性连接第二电极图案的第二引线。当第二导电层为矩形时,第二引线例如是位于第二导电层的角落。
上述的第二电极图案各自独立且共同环绕第二导电层。实质上,第二电极图案包括至少一直线线段以及至少一折曲线段。
上述的第一导电层以及上述的第二导电层的材质为一透明导电材质。
上述的透明导电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或铟锌氧化物。
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多个配置于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之间的间隔物。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在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的边缘都配置有多个电极图案,且各个电极图案各自独立。这些电极图案有助于在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中形成特定的电场,因此本发明的触控面板至少可以进行表面电容式触控感测模式以及五线电阻式触控感测模式两种感测模式。由于,两种触控感测模式可以切换运用而使彼此的缺点得到补偿。所以,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不会因为导电异物污染而导致误感测,也不易因为导电层经常被弯折造成破损而使触控感测失效。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A与图1B绘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分解及剖面示意图。
图2A与图2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两种触控面板进行表面电容式触控模式的示意图。
图3A与图3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进行电阻触控模式的示意图。
图中元件标号说明如下:
100:触控面板
110:第一导电层
112:第一电极图案
120:第二导电层
122:第二电极图案
112A~112D:第一引线
122A~122D:第二引线
A:位置
V1~V4:电压
d1、d2、L1、L2: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31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