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稳定显示面板亮度的驱动方法及其反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2964.X | 申请日: | 200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3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毛立维;廖义宽;谢鸿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G09G3/36;G09G5/10;H05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蒲迈文;黄小临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稳定 显示 面板 亮度 驱动 方法 及其 反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馈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稳定显示面板亮度的驱动方 法及其反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光电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前传统的映像管屏幕因为体积过大,所以 逐渐被液晶屏幕或者是等离子电视所取代,再加上计算机是现代人上班和在 家娱乐的重要工具之一,所以液晶屏幕也成为目前不可或缺的科技产品。液 晶屏幕包括一背光模块,而此背光模块需要一发光源,通常发光源可以为冷 阴极荧光管及热阴极荧光管、发光二极管及电激发光片等其中之一。
若发光源为发光二极管时,通常会伴随使用一种多区块发光二极管背光 源技术,因为使用此种技术不但可以增加液晶模块的色彩范围、广角、对比 度与节省电源等优点,还可以调整显示器的灰阶与降低背光模块的辉度。但 是由于以发光二极管为背光源的背光模块会因为在长时间的工作下伴随热 效应的影响,造成其功能退化,所以显示器的辉度与色度会无法保持稳定。 虽然可以在一面板上的各区块设置一光感测器,利用光感测器来检测光并校 正各区块的亮度,不过成本过高,在生产上不易达到。如果只设置一光感测 器,除了安置位置不易,也会影响光的光型。
再者,如图1所示,设置一光感测器12在一显示面板10上,利用它来 检测到一距离较远且当时亮度较低的发光区块14时,则检测到的亮度就不 准确。除此之外,在同一亮度下若要不断在短时间检测各区块亮度,则各发 光二极管必须要增加电流来弥补亮度的差距,可是这样一来,发光二极管的 发光效率就会降低,不符合市场需求。
因此,本发明在针对上述的困扰,提出一种稳定显示面板亮度的驱动方 法及其反馈装置,不仅可以避免更高的成本支出,还可以在不增加光检测器 的数量下,提高面板亮度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显示面板亮度的驱动方法及其反 馈装置,其可以有效稳定显示面板的辉度、色度与亮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显示面板亮度的驱动方法及其反 馈装置,其可以节省显示器里背光模块的成本支出。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显示面板亮度的驱动方法及其反 馈装置,其可以降低光感测器的使用数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稳定显示面板亮度的反馈装置,包含 多个发光二极管,其用来提供一发光源,而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连接至至少一 电流/电压检测器,可检测每一该发光二极管的一组第一电信号,在一显示 面板上设有一光感测器,其用来检测显示面板上每一区块的一亮度后,并转 换该亮度成一第二电信号,该电流/电压检测器与该光感测器电连接至一微 处理器,使其可接收该第一电信号与该第二电信号,并利用每一该区块在初 始时的第一亮度值来计算每一该区块的亮度变化,藉以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 的电流,而还有至少一驱动电路,其中一端电连接该微处理器,另一端电连 接至所述发光二极管,而该驱动电路可以提供所述发光二极管所需要的电 流,进而控制每一该区块的该亮度。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稳定显示面板亮度的驱动方法,首先记录在显示面板 上多个区块在初始时的一第一亮度值,其中该第一亮度值由各发光二极管的 一初始内阻计算出来,再来利用各发光二极管的一组工作参数得到每一区块 工作中的一第二亮度值,之后把第二亮度值与第一亮度值加以计算可以得知 每一区块的亮度变化量。
为使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到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现以 较佳的实施例图及配合详细的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技术在显示面板上检测各区块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装置电路示意图。
图3A以及图3B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4A为发光二极管的内阻与接面温度的关系曲线图。
图4B为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值与接面温度的关系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在显示面板上检测各区块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显示面板
12光感测器
14发光区块
16发光二极管
18微处理器
20驱动电路
22光感测器
24电流/电压检测器
26显示面板
28第一区块
30第二区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29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导墙合拢变形预制砼插块
- 下一篇:地址簿记录的电话到电话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