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显示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82919.4 申请日: 2008-03-07
公开(公告)号: CN101325831A 公开(公告)日: 2008-12-17
发明(设计)人: 奥田大辅;佐藤克洋;西野洋平;堀场幸治;真下清和;阿形岳;石井徹;今井彰;尾崎忠义;广瀬英一;米山博人;关三枝子 申请(专利权)人: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H05B33/22 分类号: H05B33/22;H05B33/14;H05B33/28
代理公司: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丁香兰;谢栒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显示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器件、自发光性的全固体器件的可视性高、抗冲击性强,因此期待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有机化合物对电致发光器件进行的研究始于例如蒽的单晶等单晶。而且,也已开始对具有通过真空沉积而形成的较薄的膜的电致发光器件进行了研究(Thin Solid Films,94(1982),第171-183页)。

近来,已经报道了具有下述结构的功能分离型层积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中依次层积有芳香二胺层和Alq3层,并且该器件可在大约为10V的低电压下提供1,000cd/m2或更高的高亮度(Appl.Phys.Lett.第51卷(1987),第913-915页),自上述报道以来对这样的层积型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在积极的进行中。

空穴和电子由电极经电荷输送性有机化合物的电荷输送层注入荧光性有机化合物的发光层中,然后在维持空穴与电子之间的载流子平衡的同时,注入发光层中并由该层俘获的空穴和电子彼此复合,该层积膜器件由此提供高亮度发光。

此外也已经报道了使用能够形成稳定的非晶玻璃态的星状胺(starburst amine)作为空穴输送性材料以抑制在驱动该器件时生成焦耳热而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Proceedings of the 40th Applied PhysicsRelated Associated Seminar(第40届应用物理学会学术讲演预稿集),30a-SZK-14(1993))、使用在侧链中具有三苯基胺的高分子聚磷腈而形成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Polymer Preprints,Japan,第42卷,第7期,20J-21(1993))。

鉴于缩短加工时间,对单层型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和开发也已经在进行中,已报道了使用诸如聚(对苯撑亚乙烯基)等导电性高分子而形成的器件(Nature,第357卷(1992),第477-479页)、具有使用含空穴输送性聚乙烯基咔唑并混合电子输送材料和荧光染料的溶液而形成的发射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Proceedings of the 38th Applied Physics RelatedAssociated Seminar,31p-G-12(1991))等。

此外,基于制造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考虑,正在从制造过程的简化、加工适应性、大面积化和成本等方面对湿式涂布法进行研究。已经报道了通过流延法形成的有机电致器件(Proceedings of the 50th AppliedPhysics Society Seminar,29p-ZP-5(1989)和Proceedings of the 51th AppliedPhysics Society Seminar,28a-PB-7(1990))。

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比诸如液晶等其他显示装置更适宜小型化和薄型化,因此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由内部电源驱动的便携式装置。对于在该便携式装置内的应用,重要的是以较少的能耗使该装置运行较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常常具有如下构成的基层结构:ITO透明电极(阳极)、在该电极上设置的空穴输入层(或具有电荷输送能力的发光层)以及其他必要时设置的层。对于在上述用途中的应用及对于节能,已知的方法有:在透明电极与空穴输送层(或具有电荷输送能力的发光层)之间设置缓冲层,由此改善电荷(空穴)注入空穴输送层(或具有电荷输送能力的发光层)中的效率,利用该方法能够降低驱动电压。用于缓冲层的材料的实例包括PEDOT(聚乙烯-二氧噻吩)、星状胺和CuPc(铜酞菁)等等。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电极对,和设置在所述阳极与阴极之间的有机化合物层,所述阳极和阴极中的至少一个为透明或半透明的,

所述有机化合物层具有至少包括缓冲层和发光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

所述有机化合物层中的至少一层包含至少一种由下式(I)表示的电荷输送性聚醚;而且

所述缓冲层经设置与所述阳极接触,并且包含通过使用至少一种具有由下式(III)表示的取代硅基的电荷注入材料而形成的交联化合物:

式(I):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施乐株式会社,未经富士施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29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